文学理论教程.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94252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教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教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教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教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教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有无功利性57确实,文学往往直接地是无功利的。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目的。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过程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作者创作过程中应该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读者也需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审美世界。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又隐藏着某种功利性。这一点可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话语活动、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看。第一,作为作家或

2、读者的社会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性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实际上,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着达到间接的功利性。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的无功利性是要实现强烈的功利目的。确切的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理性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611)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2)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

3、种理性。3)它使文学的艺术形象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所以,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57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侵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1)从目的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既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力本身也隐含某种功利意图。2)从方式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3)从态度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

4、利、形象、情感中隐藏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有是社会的。怎样理解艺术具有既是社会现实的有是审美的双重本质631)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2)在这种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的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的隐蔽的。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社会属性,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的社会之上的而升入纯审美之境,而可能同时意味

5、着更充分巧妙地体现社会属性。3)当然,文学的这种社会属性不能被简单地抽象出来,而总是存在其特有的语言蕴藉中通过语言蕴藉显现出来。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二者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有明显区别:1)文学文本是有作者写成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2)文学作品是指读者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基础上,对于作者原意的寻求和发现新的意义空间,有读者的参与,突出强调作品的意义。文学有无阶级性73在阶级社会里,文学活动总是若隐若现的隶属于一定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活动的性质,从而有了阶级性。1)作家隶属于一定阶级2)伟大的作品不一定遵循作者的意志,它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6、3)阶级性在文学中的表现十分复杂,有的直接明显,有的隐晦淡泊。话语蕴藉69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102从精神生产领域看,文学创造、其他各种艺术创造和科学、道德、宗教等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人对于世界的意识活动。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 以文学和科学两者相比较,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

7、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 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

8、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显然,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特征1181)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3)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4)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换言

9、之,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结主客体关系的纽带。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的关系1281) 创作动机的最终目标在创作过程之外。 创作冲动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2)创作动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能力,是作家想通过文学创造活动获得某种结果的过程。 创作冲动则是一种心理驱动力,它可以被意识到,但不是意识本身,它根植于无意识的心理层面。3)创作动机是一种理性的东西,它能够脱离创作活动而存在。 创作冲动则不能离开创作活动而长时间存在下去。艺术至境中国古典文论称,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为艺术至境。艺术构思130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10、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灵感134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176可以这样诠释:“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

11、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它们都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审美理想170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和范型模式。现实型文学180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性: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镜子说”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理想型文学182是一种侧重以以直接抒情的方

12、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象征型文学183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朦胧,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主观变形的寓意性形象。浪漫(理想)主义文学187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描写作者认为可能有或应该有的生活,抒发对理想世界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奇特夸张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特征1871) 按照生活本真的样子

13、来反映生活,按照历史的真实面貌来描写历史。2) 要求通过现象的描绘显示事物的本质或本质方面,在叙事背景中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和典型人物。3)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作家在反应生活时,偏重于对社会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和精雕细琢的艺术描绘。象征主义文学188认为现实社会是虚幻丑陋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是美丽的。强调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表现出作者所要创造出的意境。即用简洁的象征来表现人的内心。特征:1)运用有声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2)对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日常用字、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料的安排和组合,使之产生新的含义。 3)十分强

14、调诗歌的音乐效果,要求通过诗歌内在节奏表现音乐性。文学形象203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够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典型208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泛型模式,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他是指写实性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209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的内涵: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总之,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已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

15、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怎样理解特征是生活中的一个凝聚点2091)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已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2)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把以上各个因素单独变为传世之作。上述无论哪一个被特征化了都可能产生不朽之作。可见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的巨大能量,所以特征的特点在于用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大量的思想。3)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复合,形与神在这里统一,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典型环境214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2151) 相互依存。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这个社会关系系统中心。没有典型人物,这个系统就失去了联系的纽带和中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可能。2)互动性关系。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并逼迫人物行动、制约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