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94021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 23讲课时活页训练.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13题。1.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2、。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A北方的退耕还草B湖区的混合放养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解析:第1题,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及深刻的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第2题,该构想图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3题,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而A、B、C三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不能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答案:1.C2.B3.D下图

3、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45题。4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AK2线 BAC曲线CAD曲线 DAB曲线5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控制城市化进程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集中布置城市用地分散城市职能A BC D解析:第4题,AB线显示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这是不可取的发展道路。第5题,城市化进程本身与生态城市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不能使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各功能区太集中,否则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4、不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故错误。答案:4.D5.A(2010年江苏扬州期末)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完成67题。6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有()A生态环境危急程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B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以荒漠与草原为主C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D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最小的地区解析:选C。由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都处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内,因而答案为C。7关于两地的正确叙述有()A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肥力下降B地的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毁林开荒C地的主要环境

5、问题是土地荒漠化D解决地环境问题应适当退耕还林解析:选C。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严重;地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该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过度放牧引发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是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适当退耕还草、还牧。(2010年陕西高三质检)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810题。8该地区可能位于()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9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10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解析:

6、该地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牧草为主,特色养殖业养殖野猪、狍子、山鸡等,据此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松嫩平原。该地的农业生产已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答案:8.B9.C10.D(2010年广东汕头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完成1113题。1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1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

7、实际调整三者关系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13华北平原沼气的普及率不及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A气温较南方低,特别是冬半年产气量很低,效益不佳B北方煤炭资源丰富,不必利用沼气C北方贫穷,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沼气D北方生产沼气的原料不足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箭头指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有粪肥、沼渣、塘泥。第12题,南方为低山丘陵区,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可以降低对山地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可以减轻燃烧秸秆、煤等产生的大气污染,利于净化环境。第13题,气温较南方低,特别是冬季,是华北平原沼气的普及率不及南方地区的主要原因。答案:11.B12.A13.A(20

8、10年江苏扬州期末)读四大牧区超载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率趋势图”,完成1415题。(双选)地区超载起止年份(年)超载持续时间(年)年平均超载率(%)西藏牧区196420003747青海牧区197020003118甘肃牧区197320002820四川牧区19822000191014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A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B至2000年,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C总体说来,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有上升趋势D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15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

9、态环境影响不大B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C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放养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D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解析:第14题,结合图表,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第15题,全球变暖将影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牧业发展。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答案:14.BC15.CD二、综合题16(2010年广东广州测试)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材料1: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材料2: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10、。项目西汉唐金明清人口数量(万)3597859244人口密度(人/km2)038075099075309城镇(个)16677耕地面积(万顷)16532542931310森林面积(万顷)5343212029森林覆盖率(%)705040154畜牧业程度(%)10090702010工矿业(个)01023灾害频率(次/百年)011213154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 B森林、草原C草原 D草原、荒漠(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A铁矿 B石油C煤炭 D铜矿(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_时期,人口、经济

11、、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_。 (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_。解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会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答案:(1)峡谷B(2)C(3)清朝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量大增,农业生产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山、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人口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4)河流含沙量大、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增加、植被锐减17(PK重点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

12、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材料2: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材料3: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石油天然气美国日本美国日本法国8.39%4.19%26.9%11.5%4.3倍11.5倍7.7倍(1)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简要说明“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2)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3)依据材料分析我国能源利用的问题。(4)说出转变中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合理措施。解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