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93862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理念和目标123.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1、 指导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目标确定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纲要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方面出发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引发猜想,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空间的大小,并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通过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自主探

2、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发展想象力,会应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想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3)、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4)、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通过合作来取长补短。二、 教学内容和过程1、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

3、的第二节。这节课的内容包括: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对立方的正确理解等。2、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此为依据,在内容的选择上,我注意了内容的现实性及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

4、积单位。这节课主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动手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3、 重点、难点的确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5、成长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源动力。重点:(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4、 教学程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程序体现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建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掌握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利用反馈教学原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做如下安排:教

6、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若干。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开课伊始,我通过谈话渗透每排数和排数就可以很快计算出教室的座位的多少,为本节课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再通过提问:“身边的哪些物品可以装进老师的手提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空间的大与小。对物体大小的判断则引发学生猜想:有些物体知道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能直接判断出大小,有些物体没法看出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也不能切开数,则不能直接判断大小,那该怎么办?继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环节:实践探究,合作交流。1、 加深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媒体课件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接着出现4个,加深学生对“

7、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的理解。2、 分组实验,发现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拿出提前分发下去的小正方体,分组进行实验,摆出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然后提问:“你通过摆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欲望,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增强了实践性,拓展了活动空间,为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途径。学生在实验中很快发现每排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通过观察分析学生报出的数据发现每排数乘排数乘层数等于总个数的道理,继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8、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总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用字母表示为V=ABH。这一过程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情境,提供动脑的空间,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透彻理解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3、 应用公式出示例1,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答,检验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4、 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利用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猜想,推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A=AAA,引导学生理解掌握A的立方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猜想是一种带有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对于探索性学习来说意义更加深远。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来

9、推断,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形成能力。1、 基础练习“我最棒”。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别3A和A的立方。2、 练一练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又一次巩固。3、 “我是小法官”“智力冲浪”是技能应用性练习。4、 “我是聪聪”和“小小设计师”则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的智力题,学生可自由选择完成。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综合评价。询问学生本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体会呢?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并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愉快结束新课。三、 教法和学法(一) 教法:1、设疑、帮助、引导教学法;2

10、、民主、赞赏教学法;3、快乐、研究教学法。课堂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尊重学生,关注差异,使教师与学生彼此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体现由文本课程转向体验课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主线,在活动中引导、鼓励学生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了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猜一猜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动口参与讨论,用耳朵辨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继而为解决实际问题铺平道路。(二)学法:1、动手实践学习法;2、自主探索学习法;3、独立思考学习法;4、合作交流学习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

11、段,使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相得益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舞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贯穿其中。整个过程既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人分享,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数、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其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象这一层面上。教学设

12、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四、 总结和评价总结评价是对整节课的梳理和反思,也是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自己和同学的表现,肯定自己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学习感受和得与失,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最后,我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所以在这节课我主要以过程评价为主,也就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开始上课我就在学生的活动和回答问题中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更是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来给予他们以肯定的评价。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也鼓励学生对自己、对同学、对老师从情感、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展开评价。尽量使评价贯穿始终,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指导教学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