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292238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料】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对话平台回顾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自读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写字1、

2、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感悟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

3、理由。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诵读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

4、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拓展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伴教锦囊:词语解释:1.庐山-在江西省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2.香炉-炉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3.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4.前川-山前面的河水。5.银河-天河。6.九天-天空最高处。1黄鹂:黄莺。鹭:鹭鸶。2西岭:泛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冬夏积雪,千年不化。含:从窗中远看西岭白雪,所以用含。东吴:指今江苏、浙江一带。相关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5、唐代伟大诗人。他在诗歌中热烈歌唱进步的社会理想,表示了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极大轻蔑;他善于以豪迈的笔墨绘祖国壮丽山河,写了许多想象丰富、气势奔放的优秀诗篇。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李白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诗仙,是人们对他的美称。本诗大概是他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作。原诗二首,这是第二首。庐山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绝句四首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这是第三首。诗人在这首七绝中写了四种景物:黄莺在青翠的柳丛中鸣叫,白鹭在万里碧空中飞翔;西岭上千年的皑皑白雪,浣花溪中停泊的万里行舟,构成了一幅明丽清新、开阔生动的图景。描写中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通篇对仗,极为工稳,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锤炼。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