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91985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就是那回事儿-----自动调节纵横谈.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划提纲:第一章 自动调节系统的发展历程1-1 没有控制理论的世界1-2 控制论1-3负反馈1-4 PID1-5 怎样投自动1-6 观察哪些曲线1-7PID的基本原理1-8PID的曲线1-9怎样判断PID第二章 吃透PID2-1 几个基本名词2-2 P纯比例作用趋势图的特征分析2-3 I 纯积分作用趋势图的特征分析2-4 D纯微分作用趋势图的特征分析2-5 比例积分作用的趋势特征分析2-6 比例积分为份作用的趋势特征分析2-7 整定比例带2-8 整定积分时间2-9 比例积分微分综合整定第三章 火电厂自动调节系统3-1投入自动顺序3-2高低加3-3串级系统的参数整定3-4汽包水位3-5主汽压力3

2、-6主汽温度3-7其它3-8协调自动调节原理的基本知识 杨过出了一会神,再伸手去会第二柄剑,只提起数尺,呛一声,竟然脱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溅,不禁吓了一跳。 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杨过提起时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于是再俯身会起,这次有了防备,会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当一回事。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过了良久,才放下重剑,去取第三柄剑,这一次又上了个当。他只道这剑定然犹重前剑,因此提剑时力运左臂。那知拿在手却轻飘飘的浑似

3、无物,凝神一看,原来是柄木剑,年深日久,剑身剑柄均已腐朽,但见剑下的石刻道: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金庸笔下的一代大侠杨过,为什么会发生连续两次发生拿剑失误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学过自动调节系统啊!可见自动调节系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何其平常,又何其重要!下面咱们就来说说自动调节系统,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谁先发现的,到底该怎么应用。自动调节系统说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其实每个人从生下来以后,就逐渐地从感性上掌握了自动调节系统。 比方说桌子上放个物体,样子像块金属,巴掌大小。你心里会觉得这个物体比较重,就用较大力量去拿,可是这个东西其实

4、是海绵做的,外观被加工成了金属的样子。手一下子“拿空了”,打住了鼻子。这是怎么回事?比例作用太强了。导致你的大脑发出指令,让你的手输出较大的力矩,导致“过调”。 还是那个桌子,还放着一块相同样子的东西,这一次你会用较小的力量去拿。可是东西纹丝不动。怎么回事?原来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是钢铁做的。刚才你调整小了比例作用,导致比例作用过弱。导致你的大脑发出指令,命令你的手输出较小的力矩,导致“欠调”。 还是那个桌子,第三块东西样子跟前两块相同,这一次你一定会小心点了,开始力量比较小,感觉物体比较沉重了,再逐渐增加力量,最终顺利拿起这个东西。为什么顺利了呢?因为这时候你不仅使用了比例作用,还使用了积分作用

5、,根据你使用的力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偏差,逐渐增加手的输出力量,直到拿起物品以后,你增加力量的趋势才得以停止。 这三个物品被拿起来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定自动调节系统参数的过程。前面咱们说的杨过拿剑也是一个道理。当他去拿第二柄剑的时候,心里已经预设了比例带,可惜比例带有点大了,用的力量不够,所以没有拿起来。他第二次拿重剑,增强了比例作用,很容易就拿起来重剑。 可是当他拿第三柄剑的时候,没有根据被调节对象的情况进行修改,比例作用还是很大,可是被调量已经很轻了,所以“力道”用过头了。1 自动调节系统的发展历程 1-1 没有控制理论的世界 虽然说人甚至连动物都是从生下来就在掌握自动调节系统,并且在儿

6、童时期就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的高手,可以应付很复杂的自动调节系统了,那么我们国家5000年的文明,就没有发展出一条自动调节理论么?很遗憾地告诉您,没有。 自动调节系统的理论,是针对工业过程的控制理论。以前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结构,所以几乎不可能发展出一条自动调节理论的。即使是工业化很早了的欧美,真正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的确立,也是很晚时期的事情了。 咱先把理论的事情放到一边,先说说是谁先弄出一套真正的自动调节系统产品的吧。 咱大家都知道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可是实际上在此之前还有人在钻研蒸汽推动技术。不嫌累赘的话,咱罗列一下研究蒸汽推动的历史。没有兴趣的可以隔过不看。1606年,意大利人波尔塔

7、(公元15381615年)在他撰写的灵学三问中,论述了如何利用蒸汽产生压力,使水槽中的液位升高。还阐述了如何利用水蒸汽的凝结产生吸力,使液位下降。在此之后,1615年,法国斯科,1629年,意大利布兰卡,1654年,德国发明家盖里克,168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法国物理学家帕潘,随后的英国军事工程师托玛斯沙弗瑞都先后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仅仅是初步探索阶段,还用不到自动调节。年英国人托玛斯纽考门(公元年)发明了可以连续工作的实用蒸汽机。可是为什么我们都说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不说是纽考门发明的呢?因为他的蒸汽机没有转速控制系统,转速不能控制的话,后果可想而知。纽考门的蒸汽机因为无法控制,最终不

8、能应用。瓦特因为有了转速控制系统,蒸汽机转速可以稳定安全的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瓦特的名字就被写到了教科书上。那么瓦特是怎么实现转速控制的呢?上面这张图片经常被各种书籍引用。因为它代表了自动控制历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就是瓦特的转速控制的模型。蒸汽机的输出轴通过几个传动部分,最终连接着两个小球,连接小球的棍子的另一端固定。蒸汽机转动的时候,传动部分带动两个小球旋转,小球因为离心力的原因张开,小球连杆带动装置控制放汽阀。如果转速过快,小球张开就大,放汽阀就开大,进汽减少,转速就降低。 可以看出,这是个正作用调节系统。虽然没有任何电子元器件,可是它确确实实就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虽然咱没有资料表明它

9、如何调节参数,可是咱可以想象影响调节参数的因素:小球的位置。小球越靠近连杆根部,抑制离心力的力量就越小,比例作用越大。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瓦特又发明了转速控制系统?我总是怀疑,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功劳。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搞了这个又搞那个。很可能是一批人共同的成果,或者说,瓦特发明了主要的蒸汽机,其它的东西都寄到瓦特的名下了。不过史书里没有说,咱就权且都当成瓦特一个人的发明吧。 从瓦特之后,工业革命的大门就打开了。我们记住了瓦特,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有了可靠的自动调节系统。否则,他的蒸汽机就没有办法控制,要么转速过低,要么转所过高造成危险事故。而瓦特之前的那些人的努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

10、有自动调节系统,我们要找到他们,大约要到大型图书馆某个积满灰尘的角落里了。 瓦特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工业革命虽然发展迅速,自动调节系统也有了一个方法,可是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论作指导,自动控制始终不能上一个台阶。 我们搞自动的都知道,工业控制的对象千差万别,我们不能够都用瓦特的小球进行控制吧?这个理论指导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诞生科学的发展有时候也真够艰难的。1-2控制论 许多人都迷信英雄人物,总是相信某一个时代,有那么一个人物横空出世,一下子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后人所做的只有是崇拜和赞美了。 其实远不是那么一回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着清晰的脉络的。即使是爱因斯坦,在他发现相对论之前,前人也为这个

11、伟大理论的诞生作了很多铺路的工作。20世纪末,人们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极致,后人似乎不可能在物理大厦上再增加一层楼了,后人所能做的也不过是拧个螺丝,修补窗户什么的工作。当时的科学家们确实发现了物理大厦上有几个螺丝没有拧。他们把这几个螺丝叫做“物理学的天空飘着那么几朵乌云”。科学家们对这几朵乌云深究细考费尽了脑筋,也诞生了许多解释办法,但是解释得都不彻底。突然有那么个爱因斯坦,提出物理大厦要拧紧这几个螺丝,就必须要再增加几层楼相对论诞生了。有人说,是爱因斯坦一个人凭空想象出了相对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咱们的控制论也是这样的。 20世纪之前,人们在考虑怎么控制的时候,总是专注于对被控对象

12、和控制手段,控制水平始终上不了台阶,当然,也可能跟当时对控制水平的要求不高有关。 20世纪3040年代,人们开始发现控制信息的重要。英美一些数学家或者工程学家对信息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理论。1932年美国通信工程师H.奈奎斯特发现电子电路中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条件,即著名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至此,自动控制的准备工作已经做足,只等着一个英雄人物横空出世了。 1945年,美国数学家维纳把乃奎斯特的反馈概念推广到一切工程控制中,1948年维纳发表奠基性著作控制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 在此之前西方没有控制论这个词。维纳先生根据希腊词Kubernetes(舵手)创

13、造了一个词:cybernetics。舵手是干什么的?控制船的方向的。“cyber”一词在今天已经被重新定义为“对电子、机械和生物系统的控制过程的理论性研究,特别是对这些系统中的信息流动的研究。”由最初的“舵手”变成了后来的“指导者”和“统治者”,由“驾驭航向”转变为“控制别人”。 且慢,维纳说:控制论是“对电子、机械和生物系统的控制过程的理论性研究”?电子需要控制论,机械需要控制论,生物也需要?恩,咱开头就说了,人们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的。虽然你在泡妞的时候,从没有想过那讨厌的比例积分微分什么的概念,但是你实际上切切实实无意识地一直在运用控制论的方法。维纳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敏锐的观察深刻的分析,把

14、这些基本原理提炼出来,最终,创立了控制论。 维纳少年时期就是天才,用咱们的话说是神童。咱不了解美国20世纪初的教育制度,我很惊讶维纳11岁就上了大学,学习数学(这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学习解应用题),是不是当时美国的大学数学研究的项目是鸡兔同笼?否则一个11岁的小孩子迷惑中。这个天才兴趣广泛,除了专业之外,还喜欢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这在当时可能都属于比较热门的学科。14岁他又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学院,学习生物学和哲学(这个时候我在上初中,背诵为什么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18岁获得了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博士学位。可能是他的成绩比较突出,后来又专门去欧洲向罗素(写出好多论哲学之类的豆腐块文章,

15、曾经一度在国内很流行)和希尔伯特(都是世界级的大腕啊!该腕儿提出了20世纪数学的23个问题,哄着数学家们都一古脑的研究那些问题)学习数学。 好了,不罗列他上学的内容了。深厚而又广博的学识,为维特将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因为他对多种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使得它能够触类旁通,并且能把相邻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应用到另外的学科当中。有些人可能对这一点不太理解。80、90年代,国内兴起一种理论,叫做方法论,它就是专门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的应用的。下面咱们还要说到维纳的广博知识对他的研究起到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参与研究美国军方的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咱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这种系统的情况。 假如前面来了一辆敌机,当时要打下来这辆敌机,需要知道敌机的方位、高度、速度这些个量,然后根据这两个量算出提前量。也就是说,防空炮要把目标指向飞机前面一段距离,等到打出去的炮弹到达飞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