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91935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很多年前就读过顾城的诗,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 寻找光明”更是成为学生时代记忆的经典。作为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 的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作品 带有孩子般稚嫩单纯、梦幻情绪,所以又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 童话诗人,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表达方法来抒发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 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满载着一 个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然有时很淡,但有时又像铅一样的重金属 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 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

2、实而产生的忧伤。顾城用他不被尘世间污染 的思想,用象征隐喻、抽象变形、通感、物象叠合、物人转换、因意 取象和省略跳跃等七种艺术特点,让你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关键词:顾城;诗歌;艺术;朦胧派;语言表达;意境;童话诗人对顾城的诗歌按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前 童话时期”“中童话时期”和“后童话时期”。但在笔者看来,仅凭 舒婷的一首童话诗人就作这样的划分确实有些许的牵强。看过 1992 年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顾城谈到 不断变化的“我”的阶段性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把自己诗歌创作 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文化阶段、反文化阶段和无我 阶段。从顾城早

3、期诗歌来看,正如舒婷诗中所描写的:“你的眼睛省 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 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童话诗人之名 的确名副其实,舒婷写于1980 年的童话诗人也正是对诗人早期作 品客观真实的总结概括。但从 80 年代开始,特别是中期以后,也就是 按顾城自己划分的“反文化的我”与“无我”状态时期,因为在生活 中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无奈,更多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使得诗中多了 很多灰色的意象,例如“墓地”“死亡”“黑夜”“杀人”等意象开 始频繁的出现,并在后期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此时的诗人已不再是那个“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的童话诗

4、人了。因此, 顾城一生的诗歌语言艺术就有了分显的前后差别。一、顾城早期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北岛、江河一样,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他的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 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 在艺术上运用大量的隐喻、暗喻和通感等写作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 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 学生命之树的崛起。顾城的诗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都带有较为明 显的个性特征,那就是童真和稚气以及对沉溺于幻想和假定的沉醉。 但早期的诗歌还是有几个明显于后期诗歌的不同。第一、客观实体与回忆的重合这种写法也可以说是现在与过去的对接。看到眼前的实景种种,心中 自然涌出穷

5、,有个凉凉的鼻尖中的一句感慨:一切都没有改变啊。 诗中另处的描写:蓬起的草棵和田鼠落进门里,落进灰里,灶台上燃 着的无色的火焰,还有那走在堤坝上的穿着粉红色衣服的妇女,这所 有的景象都写满了贫穷和无奈。此时,诗人对自己幼时由于贫穷带来 的最刻骨的印象的回想自然在情理之中浮现。同样也是因为贫穷。冬 天里,异常寒冷,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鼻尖凉凉的, 弹玻璃球的手冻得红红的。整首诗里,此景是虚笔,是回忆,可是, 它又曾经是不久以前发生过的真实。于是,诗中的“凉凉的鼻尖”和 下面一系列的热象如“金晃晃的太阳光”“太阳风吹起的尘爆”“火 焰”就有了自然的重合,重合点当然是“穷”。第二、诗歌表

6、达的生命意识顾城还很多次谈到他小时候有过的一次经历。那时他还小,有一次大 人都出去了,他一个人被关在一个亮着灯的屋子里。忽然,他从被灯关照着的墙壁上看到了一双双眼睛象从雾里慢慢浮起来,这些眼睛都 是空洞洞的,一种迷茫的无可奈何的感觉。他感到害怕,而且马上知 道,人死了就要变成灰烬涂在墙上,他自己迟早也会这样。他说他从 那一刻起,对世界的看法就形成了。他的短短一生充满着对生命和死 亡的启示。只要说到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亡。毕光明和樊洛平曾 说:“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生命意识成为顾城诗歌的萦绕 不绝的主旋律,为什么他的诗勾勒的只是一条永恒生与死的轨迹,这 完全为一种生命的直觉体验所决定。

7、”顾城是最善于把生命融进诗歌的诗人,他的一生便是诗的一生。对于 顾城的研究目前有很多,但多数集中于他的诗歌的审美价值研究或者 是津津乐道他死亡的前因后果。对于他诗歌中最能感动读者的根本之 点及意象中表现的生命意识的研究则未涉及很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 遗憾。顾城诗歌的价值不在思想性上,也不能简单地从艺术价值方面 来品读,而是要掠过一切通常意义上对某个作家某部作品的“一般性” 品读,跨越到参悟其诗歌中隐含的深沉生命意识。为灵魂而写作的顾 城自然将自己的灵魂赋给了诗歌,这就要求我们在品读他的诗歌时要 深切感受作品中体现出的“灵魂之音”深切的感悟其诗歌中的主旨。 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把握顾城诗歌的内

8、核,从其诗歌的意象中反 应出来的生命意识这个角度看,在现代诗歌创作和品读的领域里是应 该值得一提并且有推广的价值。第三、不同意象的联想“意象”即意中之象。简单的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 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的外化的过程,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 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 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的景,所托的物,都是客观的 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的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

9、感意 念的载体。所以,我们对顾城的诗歌的阅读鉴赏,要以意象为突破口。例如在 一代人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 诗里的意象便是组合意象,将有关的罗列发现形、色、声、味都会体 会到,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的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 掘出来。诗中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联系,也所无指,但深层却有着 无穷的意蕴。它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组成的意象集 合,都有本身的意义,又远远超出了词汇本来的客观意义,加上标题 的理解,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强烈的象征性。“黑夜”象征那一代人 内心无法抹去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中探索路道上的眼睛,渴望 着光明的眼睛,“我”则是象征着一

10、代人。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自 由、渴望阳光及充满希望的情感。在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我想画下遥远的 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的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 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他们挨的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 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这首诗包 含了白描的意象。白描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 当然,描述不是客观,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画 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的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可以说全都是铺陈意象,是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 美丽的风景画。作者在整首诗里与大自然身心交融,在

11、大自然中找到 了自由,忘却了忧伤与烦恼,更加凸显了作者向往无忧无虑,向往和 平的追求。总之,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是超越了公式化的语言。顾城诗作中的意 象,形成了诗人的独特风格。诗人是聪明往往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 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 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第二、顾城的性格顾城后期的“反文化”和“无我”两个阶段,本质上具有共通的一面 都带有明显的反人类与反人本倾向:“反文化”针对的是作为“类” 的人及其规范个体行为的“文化”,而反文化的个体和非文化的自然 在诗化世界中仍居于中心位置;“无我”则把

12、对文化与世界的否定推向 绝对,直至从根本上剥离和摒弃“自我”和“自然”,“无我”的 “我”,“既是神,又是鬼,既是人,又是昆虫”,这显然是对人的 “人本”地位的彻底解构,是一种接近死亡又无死亡可言的无为无不 为状态,“在我放弃了自己的时候,我忽然就自由了,我终于理解到 了什么叫自然而然”。这个后“文化”甚至也后“自然”的“自然而 然”,成了顾城后期诗歌、诗学以至行为的核心。顾城在火车上认识谢烨,进而展开追求,终于与谢烨在上海结婚。一 九八六年“新诗潮研讨会”上,他认识北大中文系学生李英。李英大 胆示爱,获得了顾城的回应。顾城夫妇在八七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 文化交流、讲学。1988 年起在纽西兰

13、激流岛定居,生有一子木耳。顾 城不能忍受孩子分享妻子对他的爱,谢烨只好将木耳寄养在朋友家。 其间,顾城与李英书信往返不断,在谢烨奔走下,终于将李英接到岛 上同居。顾城自传式小说英儿写道,这是一个“意念中的净土 女儿国的幻想”,“他渴望爱慕他的两个女子相互爱慕,这异样的 幻影最终驱使他走向毁灭。”为了生计,一九九二年顾城与谢烨前往 德国讲学,将英儿留在岛上。顾城得知英儿跟一个教气功的洋人跑了, 曾两度为此自杀。之后又从朋友那儿听到,原来李英离开大陆前就有 一个男友,是诗人刘湛秋,于是一个理想世界变得非常不堪。也因为 英儿的介入,顾城和谢烨的爱情产生了质变。忍耐已经到了尽头,谢 烨决定离开顾城,到

14、德国展开新生活。九三年十月八日,顾城在激流岛寓所用斧头砍伤谢烨,随后自缢身亡。谢烨则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 流血过多而死。作家李锐在论及顾城之死时认为“顾城可以说是典型的自恋型精神撒 娇者”,在精神撒娇者的病历分析一文中指出:顾城生前的行为 包括杀妻自尽都说明诗人的精神撒娇症状十分明显。而且表现为自恋 倾向。自恋必然伴随着自私,甚至是极端自私。“顾城极有天赋,这 天赋先是变成了诗,渐渐的,膨胀成一种自我神话。”这种“自我神 话”具体反映在顾城身上便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以诗人特有 的浪漫气质和桀骜不逊的天性屏弃道德的束缚和压制,将生活艺术化、 诗化,从而实现诗人心目中完美的人生。这种精神特点在

15、顾城的感情 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诗人将情人英儿接到威赫克岛,再叫妻子 “让贤”,由两个痴男怨女在岛上翻云覆雨,末了,还“渴望爱慕他 的两个女子也互相爱慕”。诗人的一生始终追求着某种理想化生活, 而在现实残酷地打碎他的梦境时,诗人已别无选择了。由自恋引起的 精神撒娇进而造成的生活和价值体系的混乱。顾城的悲剧不为别的, 就因为他的性格是有天赋却脆弱得不堪一击。顾城的世界是封闭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谢烨和李英两个人存在 他很少与外界沟通,知心的朋友也很少,这才让他在性格上慢慢的走 向了极端。虽然在文章中他可以写出美丽的语言,但是他却无法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去。我始终无法想象,写出这样诗句的诗人,被

16、称为童话诗人的一个文学 家会在三十七岁那年毁灭所爱的人,也毁灭了自己的一切。隔多年以 后,诗人的名字一再被提及,总是与那场暴力毁灭勾连在一起。一九 九三年十月媒体几乎都是这么说的,顾城以利斧杀妻,随后自缢身亡。 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血腥的举动呢?第三、顾城的诗观和文体顾城诗歌在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证明他在诗歌的表达上的手 法很巧妙,可以说顾城的诗也是有一定的内在性格。简单的字,常用 的词,总是让读者联想到意外的事物,产生触动内心的感情。在诗歌 中,总能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愫。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现 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第二是抽象变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 是物象叠合法;第五是物人转换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 跳跃法。大量关于通感、物象叠合、省略跳跃等手法的运用。同一些 青年诗人一样,顾城意识到在当代,诗歌的语言受到严重污染而变得 僵硬,他想清除积垢,努力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句子来写作。但是 正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