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291859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社科文是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它是高考规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社会科学论文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讲要事求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由于这类文章牵涉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面较自然科学论文要广泛得多,自然也是高中学生必读的一类文章,

2、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经常选用的文章。20世纪最后10年的高考语文第卷,除1991年选用世间最美坟墓(茨威格)、1998年选用报秋(宗璞)、2000年长城(鲍昌)这三篇文学散文而外,几乎全部选用社会科学论文。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下面围绕着命题和答题论述几个问题。 【选材特点】 高考选择社科文作为阅读测试的材料,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倾向性的。概括起来说有下列四点: 1、学术性强 这里所说的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譬如1996年选用的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是一篇

3、音乐评论。这篇评论着重论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揭示贝多芬音乐创作之“谜”,专业性很强。文中还介绍了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特点。以及“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前者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特色形成的背景及其承传与发展,后者点出贝多芬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可见文章本身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再如1999年选用的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是经过命题者删节和调整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种种“不能创造”的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满腔热沈地鼓舞人们去创造;文中所论述的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祟拜之活人的见解,极为精辟。所论述的教育者

4、要注意的问题,全面而深刻。其学术价值,即使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小看的。 文章的学术性强自然会给高中生的阅读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这类文章在写作上多为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也会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这便会给我们作提示,引导我们联想或调动知识积累的作用。有的文章还提供必要的注释等。只要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就不会是很困难的。 2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它们的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如朱自清、朱光潜、钱钟书、吕叔湘、郁达夫、萧伯纳、陶行知等,这就保证了文章的品

5、位。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都是精品,是严肃的文章,自然不会有“精神污染”“语言垃圾”之类的东西夹杂其中。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因此称这类文章品位高雅,是不为过分的。 3距离感大 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多为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中学生读来“很难投入”“引不起共鸣”,这就是所谓距离感大。这距离感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超越知识背景。我们的高中生学习的知识毕竟比较少,课外阅读面也很窄,而命题者又往往对高中生的估价不够恰当,因此有些文章读来感到困难,如1997年

6、所选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录),虽然这篇文章学术价值高,地位重要,但所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倾向包括作者立论的偏颇都使考生读解时感到很大的困难。是表达习惯的差距,包括专业用语与今天不一致。这种距离感的存在,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理解能力。 4重点突出 这里所说的“重点”是指选文的重点。虽然高考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涉及面较广,但重点是突出的。这重点就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这两大类。1990年选用的文言文教学三人谈,1993年选用的关于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文章,1995年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和1999年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等四篇,都属于文化教育方面

7、的论文;1992年的论中国竹画的文章,1994年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1996年的音乐评论贝多芬之谜,以及1997年的郁达夫的文章,都是文学艺术方面的论文。为什么着重选择这两类文章呢?道理是显然的,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读解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读解的障碍。 【命题重点】 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测试的重点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科技文侧重于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文学作品侧重于考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社会科学论文则着眼于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从理解文章到分析文章到评价文章,从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到评价、鉴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都在命题

8、的范围之中,但是,它又是有重点的,这就是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具体地说是: 1复述文意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1997年的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的,其

9、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1996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和“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有直接要求复述的。如1996年的第27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要解答这一道试题,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与“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答案。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

10、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 2概括要点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作复述,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能力层级的划分上,它属于B级。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1999年第21题是这样的:“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23题是这样的:“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道题都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成了这两道题,等于把全文的要点都列出来了。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如19

11、92年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是这样的:“我国竹画从总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个字。”有着眼于局部的,如1993年有这样一道题:“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答案不超过60字。”前者要求就全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后者要求就最后一段的内容做出概括。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点”,试题带有相当的综合性。 3把握观点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

12、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不过,这种测试并不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如1997年第27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种书的看法是 (不超过48个字)”;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如1995年第28题是这样的:“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边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这是用另外的材料来让考生做出符合作者观点的判断,答题的关

13、键在于准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不教”是学生自己读书、作文,自己解决问题。有要求考生依据作者观点作推断的。譬如1997年第28题是这样的:“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节选的文章只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心”,而没有论述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要能正确解答这一问题,既要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又要善于透过这些看法推知作者心目中新文学散文的“心”是怎样的。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大一点。 4评价鉴赏 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评论,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赏析。在过去的若干年的高考试题中,社科文阅读

14、测试一般是不专门考评价鉴赏的,通常只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出这一类题。但是,近年来,社科文阅读也考查评价鉴赏能力。譬如1999年创造宣言是一篇较典型的社科文。其中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下列6个选项(请参见1999年试题讲析部分),涉及对文章主旨、所用材料的评述和对文章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鉴赏评析,是一道较为典型的评价鉴赏题。不仅如此,在2000年春季高考的试题中,连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也加进了鉴赏的成分。其中第21题是这样的:“第1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前一句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后一问则明显具有赏析性质。这两道题启示我们:社科

15、文阅读,一定要重视提高评价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能力层级为E级。在社科文阅读测试中加强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意味着阅读测试能级的提高;作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注意提高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上对自己提出了“发展”的要求。 【应试对策】 知道了社科文阅读测试选择材料的特点和命题重点,实际上就应明白对策是什么了。所谓应试对策,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对策:一是备考对策,一是答题对策。备考对策,其基本点有三点:一是平时多读各类社科文,积累阅读经验。增强对此类文章的敏感力

16、;二是达到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和评价鉴赏这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三是掌握达到各项解题要求的基本技法。这里着重说明答题对策,或者称之为答题技巧。 高考社科文阅读测试,除最后一道题是“多选项”的“赏析”题而外,其余全是简答题。即要求考生依据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用自己的话来组织答案。虽然多用简答题来考查阅读能力已有6个年头了,但是,人们对这类题的答题规律似乎还不甚了然,有的考生甚至可以说不会做简答题。这里所说的答题技巧,并不是具体介绍某些题目的解答技巧,而是从宏观上说明做简答题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 1阅读全部试题 这里所说的阅读全部试题,是指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与这篇文章有关的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