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2908418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历史必修三练习卷1.“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2.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先秦诸子就是出来救世的。这种“救世”出现的共同背景是 ()A奴隶制彻底瓦解 B各家思想趋向合流C社会矛盾尖锐 D争霸称雄局面结束3.自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10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6个教师节。可是近来有不少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在孔子的诞辰之日,主要是因为孔子 ()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

2、育实践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D主张“民贵君轻”4.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 A道家 B墨 C儒家 D法家 5.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6.

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7.如果有人向王阳明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8.李贽自称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异端”,下列与此说法不符合的是 ()A“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B“人有男女之

4、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C“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D“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9.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重视民意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10.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私学兴盛A B C D11“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12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B二程的理学

5、学说有唯心的一面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1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1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5.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A. 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 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C. 前者是对后者的批

6、判继承 D. 两者毫无关系16.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17.下列观点言论不属于道家学派的是()。A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B.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C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18.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 D教化臣

7、民是儒家主要任务19.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 )A.本质上是相同的 B.内容上是相同的 C.观点上是一致的D.存在时间相同20.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举贤良对策重用文学儒者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 B. C. D.2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朱熹等对儒家学说的发扬继承 B儒家思想是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历代帝王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8、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 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23.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 反传统、反教条 反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A B. C. D、24. 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社会进步 D.不适合社会的发展25.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9、 B. C. D. 二、 材料题26.(10分)读下面史料: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完成下面问题:(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若干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10、例如:战国春秋(6分)(2)如果要给上面文段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4分)27.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14分)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 材料一中的“理”指

11、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 材料二和材料三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28.阅读材料(26分)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

12、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 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