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2908203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玩球的人活动 小班美术观赏教案及反思玩球的人活动 【活动设计】 幼儿美术观赏活动是一种培育幼儿观赏力量的训练活动,尤其是引导幼儿观赏名画家的作品,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进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进展儿童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玩球的人是法国着名画家卢梭的作品,这是一幅具象性作品,画面色调明快、主题鲜亮、内容简洁,适合小班幼儿观赏。 【活动目标】 1、感知图画的颜色和形象美。 2、理解画面内容,并能对画面进展简洁的描述。 【活动预备】 1、名画玩球的人。 2、视频转换仪、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

2、画面。 师:今日我们一起来观赏一幅画。请你认真看,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幼1:我看到球了。 幼2;我看到了人。 幼3:树。 幼4:有许多许多树。 幼5:树叶黄了 幼6:有的变红了。 师:你们观看得真认真。树叶有的绿绿的、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绿的、红的、黄的,和在一起真美丽。 (在这里,教师并不直接提出“画上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只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入,放手让儿童仔细观看,自由争论。在美术观赏活动中若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详细,简单限制儿童的观看思路,使他们无法根据自己的已有学问和兴趣点,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点对作品进展独立自由的观看。) 二、进一步观看画面,

3、感知画面颜色美、形象美。 师:你感觉画中的事情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 幼:晚上。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我知道的。 幼:我觉得是白天,由于我看到了天上的云。 师: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天气真好呀!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呀? 幼:在跳舞。 幼:不是跳舞,是在玩球。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那边有球(孩子指着球说)。 师:他们是怎么玩球的? 幼:他的手是这样的,脚在这样!(孩子边说边仿照画中的动作)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玩球的动作吧。 (幼儿自由仿照画中人的动作。) (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画面颜色美、形象美。孩子的观看往往是片面的,点的观看,而教师的引导则是提升,它让幼儿能更深

4、层次的挖掘画面的内涵,(屈教师 )这也就是训练的目的所在,训练的价值所在。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打算了他们的熟悉依靠于行动,所以在让孩子感受画面的形象美的时候,我设计了通觉得方法,让幼儿通过仿照画面中人物的姿势、动作来,体验运动带来的欢乐心情,感受感受描绘的蓬勃向上的朝气,同时它也符合动静结合的原则,能满意小班幼儿的身理需求。) 三、教师与幼儿一起共享自己的感受。 师:这群人玩球玩得快乐吗? 幼: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他们在笑。 师:真的哦,他们都笑眯眯的。 这幅画的名字呀叫玩球的人,它是一个叫卢梭的外国画家画的,他画的是在一个晴朗的秋天,一群人在枫树林里玩球,他们玩得真快乐。 (幼

5、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有点难度,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情感上的引导,共简单激起孩子的共鸣,所以这里教师把重点放在共享看画的感受上。) 【活动反思】 说到幼儿园美术活动,通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活动,而美术观赏活动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这学期我们小班组换了一套新教材,它的每个主题中都有美术观赏的活动,这也给了我们尝试美术观赏活动的一个平台。小班孩子处于详细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我选择了亨利卢梭的玩球的人这一幅画来观赏。在组织这一活动时,由于孩子是刚刚接触美术观赏活动,所以教师结合发散性问题和具象问题,尽可能多的鼓舞和引导孩子细心观看,大胆想象、英勇表达。在美术观赏活动中,唯一、肯定的正确答案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为儿童供应了可以充分自由地想象和制造的空间。但对美术作品的解释也不能是完全的“什么都是”和“怎么都行”,它究竟还是有肯定的规律可循的,特殊是对于写实性的作品来说,人们对画面所描绘事物的识别,对作品情感表现倾向的判定,也总是大致相当的。所以,教师在允许幼儿有自己不同的感觉的同时,又鼓舞孩子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使他们通过争论和争辨,得出相对更合理的结论。争论的目的只在引导和提升,而不是硬性说服,更不是压制不同意见,使儿童丢失自信,只迷信权威,不敢再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