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90424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摘录清代奏折汇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龙胜侗族地区,平等村牙寨的一首琵琶歌金银王歌中也有描述侗族 人在山上开田的情形: 苗、瑶、侗、壮等同胞,相互依存心相同,同住一山藤子紧牵在一起,开 山造田高山弄,有种糯谷有种红粘禾,男种玉米女帮下肥同出工,大种旱禾与 子,许多人日夜种下高粱山连冲,千山万弄种满杂粮全靠人发狠,陡坡、石缝 也都长起黄豆与芋蒙。所谓的“苗”并不仅是苗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正如清史稿土司一所 示“ 无君长不相统属之谓苗, 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 。 明郭子章黔记 卷五十九云“ 苗人, 古三苗之裔,其人有名无姓 , 有族属无君长。近省界即经 制府、州、县界为熟苗, 输租服役, 稍同良家, 则官司籍其户口, 息耗登于

2、天府。 不与是籍者谓生苗。生苗多而熟苗寡。” 清初陆次云峒溪纤志云“ 近为熟 苗, 远为生苗。熟苗劳同牛马, 不胜摇役之苦。” 清方亨咸苗俗记闻云“ 自 沉州以西即多苗民,至滇黔更繁,种类甚多,“但有生熟之异。生者匿深警不敢 出, 无从见熟者服力役纳田租, 与汉人等, 往往见之。” 龚柴苗民考云“ 其 已归王化者, 谓之熟苗, 与内地汉人大同小异生苗则僻处山洞 , 据险为寨, 言语 不通, 风俗迥异。”方显:平苗纪略,清同治武昌刻本赵尔巽:清史稿土司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2月第1版,页10231 贵州土司向无钳束群苗之责,苗患甚于土司。而苗疆四周几三千余里,千有三 百余寨。古州踞其中,

3、群寨环其外,左有清江可北达楚,右有都江可南通粤, 皆为顽苗盘踞,梗隔三省,遂成化外,如欲开江路以通粤,非勒兵深入,遍加 剿抚不可,此贵州宜治之边夷。清史稿记载:“镇远清水江者,沅水上游也,下通湖广,上达黔、粤,而生苗据其上游,曰九股河,曰大小丹江,沿岸数百里,皆其巢窟。”清史稿土司四“苗疆四周几三千余里,千有三百余寨,古州居其中,群砦环其外。左有清江可北 达楚,右有都江可南通粤,皆为顽苗蟠据,梗隔三省,遂成化外。”清史稿民国贵贵通志前事志卷20张广泅奏疏 “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爽,必改土归流”。朱批谕旨鄂尔泰奏折)雍正五年正月十一日“黎平、古州苗地,稻禾每茎长七八尺,又有两

4、三穗者,竟至遍亩,生熟苗众莫不欢呼,以为从来所没有。”道光 26 年广顺州志 卷二 食货志 物产广顺州地窳而土贫瘠,山多而水少,无沟洫水利,民田多资雨泽,故有雨 师爱黔中之说。山高箐深,遮蔽日月,一日之间乍寒乍暖,百里之内此热彼凉, 田功三月始犁,四月播种,五月插禾,九月纳稼,动作稍迟则苗不茂,夏初无 雨则收必歉,入秋有大风则秀不实,谓之青空。农民岁入除正供外恒不 食, 所赖勤于种植。汉民田多佃给熟苗种之,以其完租无欺罔之习,苗人虽无壤必 种,无圹土,无游民,山坡隙地杂种燕麦,收麦水稗旱稗之属,以佐饔饭,故 民鲜隔岁之蓄,其谷宜稻 稻:有红壳糯、牛毛糯、老鸦糯数种,须膏腴田始 可种,收成较晚,

5、用作酒极醇,又用作糍食有米花、米月、穿饺各种,亦精致。 粘壳、亦有红粘、白粘、紫茎粘,专做饭,若作酒则味淡。又有晚稻略似糯, 收亦迟,可作酒而逊于糯稻。广顺州志道光 30 年 食货志 土贡 土物 谷之属则有稻:稻有红粇白粇,俗呼红粘白粘,有黑糯、毛糯,又有旱稻种, 于旱地蝉鸣稻,俗呼为旱 香,粒圆性芳熟,先他稻熟,味厚于粘米,又一种 羊毛粘米,粒坚细,舂白如玉,糯壳有红壳糯、牛毛糯、老鸦糯数种,须肥田 始可种,收成较晚,其来多用之作糍,有米花、米月、米线、穿饺各种,尤香 腻,又可作酒,味醇美,粘壳、亦有红粘、白粘、紫茎粘,各因其土性,所宜 而种之,中作饭,作酒则味淡。又一种晚稻,略似糯又次之,

6、亦收较迟,而可作? 乾隆贵州通志 卷七 苗蛮食惟糯稻,舂甚白,饮熟必成圃冷食,食惟野蔬,无匙箸,皆以手掬。卷七 风俗 地理每临饮,始取稻把入臼手舂之。卷十一 食货志 户口八寨厅 化诲生苗户口四千九百七十三户 原额全征化诲苗民认纳粮赋银二 百八十六两三钱二分黎平府亲辖:原额户口丝万九千二百四十户,新增户口一千九百六十户,原额 人丁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丁,俱系黑苗。原未 丁征银,康熙三十五年新编征 差人丁四十一丁,有征丁差银八两二钱,又三十五年至五十年增征差人丁三十 八丁。康熙五十年编实额征差人丁七十九丁,实额征丁差银一十五两八钱,又 康熙五十年至雍正九年编 新增盛世滋生人丁六十六丁永不加赋。黎平府

7、亲辖 原额熟田二万六千三百三十六亩 原额全征本色米九百七十八石五斗二升 原额全征折色米一千三百七十八石五斗乾隆黔南识略 卷九八寨同知 田亩东北称饶沃,西北多跷瘠 安军八百一十户,每户岁额征米六斗加耗三合,岁征屯粮为 丹江通判 田亩无甚肥瘠,大率畏旱,苗民只中山坡沟涧畸零之田。 台拱同知 略有平 ,无虞小旱黎平府志卷二下 苗习P179 开泰县属客籍,独少苗民无土司管辖。花衣苗近习汉俗,悉以耕凿诵读为 事。高坡苗在八洞等处多散居悬崖峭壁,其性顽蠢,男妇皆蓄发跣足。常食糯 米,蒸饭捏团以手掬食,无无匙箸。黎平府志卷三上 府辖成熟田二万六千三百三十六亩有奇,额征地丁银七百零二两有奇 黎平府志卷三下 农

8、桑P237 水田皆宜 ,冷水田独宜糯。“香禾俗名为釉禾,味极香美”黎平府志卷三下 物产稻有粘有不粘,粘者为稬,俗作糯,不粘者为梗,音庚即籼也,俗称为籼 米,南人以为常食,其秧及其三旬不择田而栽者,曰大陇籼,曰银挭籼,曰西 阳籼,曰红挭,其及三旬必肥田可栽者,曰贵阳籼,曰六十籼,曰百日籼,曰 白挭籼,曰洗耙早,曰香稻(俗名籼禾味极香美)曰薄壳籼,必肥田又必及四 旬栽者,曰红衣籼,曰麻壳籼,曰晚稻。又有旱谷可栽陆地者皆清明前后种, 白露前后收,以上稻之种数十。糯稻其秧及三旬不择地而裁者,曰大穗糯,曰红广糯,曰白广糯,曰金釵 糯,其及三旬必肥田可栽者,曰早黄糯,曰黄丝糯,曰黑芒糯,曰三可寸,曰 四可

9、寸,曰秃头糯,曰鸡爪糯,与籼稻相似。其及四旬即瘠地可栽者,名曰冷 水糯,曰红米糯,曰迟黄糯;种亦薄收。又有早秧可栽陆地者,皆谷雨前后种 寒露前后收。古州厅志卷四 食货志稻之种有十,有粘有不粘,粘者为糯,不粘者为挭,挭即籼也,其秧及三 旬不择地而裁者,曰大陇籼,曰银挭籼,曰西阳籼,曰红挭,其及三旬必肥田 可栽者,曰贵阳籼,曰六十籼,曰百日籼,曰白挭籼,曰洗耙早,曰香稻,曰 薄壳籼,必肥田又必及四旬栽者,曰红衣籼,曰麻壳籼,曰晚稻。又有旱谷可 栽陆地者皆清明前后种,白露前后收。糯稻其秧及三旬不择地而裁者,曰大穗糯,曰红广糯,曰白广糯,曰金釵 糯,其及三旬必肥田可栽者,曰早黄糯,曰黄丝糯,曰黑芒糯,

10、曰三可寸,曰 四可寸,曰秃头糯,曰鸡爪糯,与籼稻相似。其及四旬即瘠地可栽者,名曰冷 水糯,曰红米糯,曰迟黄糯;种亦薄收。又有早秧可栽陆地者,皆谷雨前后种, 寒露前后收。食糯稻,春甚白,炊熟必成团,冷食,佐食惟野蔬,无匕箸,皆以手掬古州亲记P573 苗民俱食糯米,收获较迟,九十月方始登场,屯军均种粘谷,收获最早, 五月内即吐芯结实,六七月新谷满市矣。苗民置产惟记田几丘,收禾若干把或记收获若干斤以等券据。黔南识略卷 12 镇远等地“(苗)男勤耕作,种糯禾”,卷 13 苗疆腹地的台江 等地“苗人惟食糯米”;卷三,苗蛮:“食惟糯米,不尽用匙等,半以手捏团食之”“田分上中下二则。大约上田宜晚稻,中田宜早

11、稻,下田宜旱粘,山坡跷确之地宜包谷、燕麦、黄豆,而红稗、水稗、春肢、秋改皆次之”。117 页:(台拱)“军户多食晚米,苗人惟食糯米”。179 页:“苗人皆食杂粮,其收获稻米,除纳赋之外,皆运售楚省者也”。184 页:(古州)“谷多种糯,丰年每亩可收谷三十把,每把可得仓斗八斗”。192 页:(开泰县)“产米可敷民食常食糯米,蒸饭捏团,以手掬食,无匙著,食蔬菜少用盐清 爱必达:黔南识略卷 1、卷 11 “源水浸溢终年不竭者,谓之滥田;滨河之区编竹轮用以戽水者,谓之水车田;平 原筑堤可资蓄浅者,谓之堰田;地居以下溪洵可以引灌者 ,谓之冷水田;积水成池 旱则开放者,谓之塘田;山泉泌涌井汲以资溉者,谓之

12、井田;山高水乏专恃雨泽者,谓之干田,又称望天田;坡陀层递者,谓之梯子田;斜长诘曲者,谓之腰带田。”黔南识略原序“山川幽秀而郁塞,雾露霖潦以为常,梯田确,刀耕火种。无菽泽之饶、桑麻之利, 岁赋所入不敌内地一大县”八寨县志稿卷一十八 物产 谷类P179籼稻 稻不下二三十名皆清明前后种,八九月收成。早粇俗名百日黄,早 收歉乏水田及计利者种之。 晚粇种不一,有红籼,麻籼,马尾籼,白籼,皆清明后种,白露熟,又旱稻即 陆稻也种于陆地乏水田者。秫稻俗名糯谷,亦不一种,有早糯,折糯,香梗糯,紫糯,皆秋分后熟。八寨县志稿卷 28, 张广泗汉覆苗疆善后事官疏“苗人所种上田,每亩可出稻五石,中田可出四石,下田可出三

13、石”。明英宗实录卷260,景泰六年十一月甲申条地在万山之中,刀耕火种以给食。黔南识略“黎平山多载土,树宜杉。土人云,种杉之地,必预种粟及包谷一二年,以松 土性,欲其易植也。杉阅十五六年,始有籽。择其枝叶向上者,撷其籽,乃为 良;裂口坠地者弃之,择木以慎其选也。春至,则选粪土,覆以乱草,既干而后 焚之,而后撒籽于土面,护以杉枝,厚其气以御其芽也。秧初出谓之杉秧,既 出而复移之,分行列界,相距以尺,沃之以土膏,欲其茂也。稍壮,见有拳曲 者,则去之,补以他栽,欲其亭亭而达也。树之五年即成林,二十年便供斧柯 矣。”民国都匀县志稿卷六物产籼稻之种数十,其秧及三旬不择地而栽者曰火赕籼,亦曰谷王、曰茅香早,

14、曰云阳白,曰大小齐籼、曰百日黄、曰白凤籼、曰汉麻籼、曰飞蛾籼;其及三旬必肥田可载者,曰大小贵阳籼、曰麻贵阳、曰至笨籼、曰油籼、曰旗籼、曰白籼、曰大南籼;必肥田又必三旬栽不择地肥瘠者,曰早黄糯、曰竹了糯、曰金钗糯;必肥田又必及四旬者,曰黄丝糯、灰包糯、杯杯糯、簷尘糯、迟黄糯、 白果糯、牛虹子、白杨糯、江西糯。乾隆镇远府志卷 2 风俗:(谷)“其类最多,偏桥每纂可三升余至十纂谓之把,苗人与江外屯 中盈握为手,则谓之溜,谓之秸,荞麦、胡豆、豆、粮最稀”。卷 16 物产:谷物:早占、晚占、早稻、晚稻、香根禾、乌髧糯;乾隆清江志 卷一 天文气候其各屯军皆种粳谷,籼稻之类,四月望后方可栽秧;诸苗则种糯,五

15、月栽插方 完。稻谷九月内可以尽刈,诸苗之禾则须十月,其收时以手摘,谓之摘禾,以 索缚之,或谓之把,或谓之编;屋后皆竖木架层挂之,俟干乃入仓,春夏雨多, 旱时甚少;乾隆清江志卷 8 艺文志 苗人所种水田,上田每亩可出稻谷五石,中田可出四石,下田可出三石,-且 苗人止耕种水田,所有山土悉皆抛弃。今所设屯军除不许侵占苗界外,其余附 田山土尽其垦种杂粮。康熙天柱县志下卷土产 谷之属“观邑人所艺者唯早中晚三禾,其余所收无几”。嘉靖贵州通志卷之三土田黎平府“以稻熟刈把为则,以四剪为手,十手为把,每把纳秋粮二升焉”。光绪古州厅志艺文古州杂诗“种稻十之五,平畴禾黍稀,问农何以故,农云地利宜,良田不耐旱,甘露无 定期。闻言吾喟然,古风殊可思,田高不雨枯田低岂如斯,万亩半濒江,”嘉庆古州杂记 573 页:苗民俱食糯米,收获较迟,九十月方始,登场屯军均种 粘谷,收获较早,五月内即吐颖结实,六七月新谷满市矣。山头地角高下田邱方圆大小阔狭形势依地而成,不能以丈量计亩,苗民置产惟 计田几邱,收禾若干把,或计收获若干斤以登券据。民国榕江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集成本 595 页:风俗:边胞多食白米饭,但其所食之味少用籼米多食糯米,糯米既 煮为饭,再搓为团以手送于口中,鲜有用碗筷者,倘如到山中或田内工作,则纳其 糯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