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289781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汉佐小学 保鹤玲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筑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知识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在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

2、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莫不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小兔子为什么前腿短、后腿长?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下来,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孩子中要注意爱护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数学教学中,我常常利用教材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

3、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感觉。第一步,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第二步,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学生

4、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激起创造的火花和学习灵感的源泉“乐思方有思泉涌”,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闸门,萌发创造力。相反,在非

5、常严肃和高强度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压抑和恐惧心理,极不利于学习和大脑的记忆、储存,甚至对已经储存在脑 海中非常熟悉的信息,也会因突然“短路”而难以释放出来。可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 提。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微笑、趣味和竞争带进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1把微笑带进课堂。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板着脸, 更不能去训斥学生,做到真正尊重每个学生。每一节课,我走进教室,便以亲切、和蔼的笑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感到轻松而愉快,感到无拘无束,整个课堂充满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乐学、会学、善学”的良好心理环境取代了原先强制压抑的“要我学”的被动心理,这样学

6、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时时流露。2把趣味带进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堂上,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开火车”、“数学诊所”、“自编儿歌”等,把各种趣味性恬动糅合在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学、玩中进行思维重组、信息重组、知识重组。3把竞争带进课堂。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度,又要有梯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面对全体学生。因此,我经常把竞争机制带进课堂,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让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比如,让学生做基本训练题时,对算得又快又对的前10名同学奖励一个“大拇指

7、”;对有难度的题,“看谁最聪明,最能干”的话语激励学生;对作业质量较好的,就加盖“大拇指”和写上带有激励性的评语,如“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等。用这些方法,让知识一环套一环,竞争浪推一浪。使学生在思想上始终有竞争的意识,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挥。在展示与发挥中,无处不闪现着学生新颖、独特的学习灵感。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倡导了“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强调: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

8、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打破我国传统的一题一例教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 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进而引发学生创新。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9、桉“取”(两个直角三个 形)比(看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拼(拼出已 学过的图形)的步骤操作。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恬动中,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四、丰富和激励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殊“法宝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创新”是要构建跟前不存在(或者对创造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像。想像是利用表象,在头脑中加工成未见过的情景,

10、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u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想像,科学的创造活动也需要想像。富兰克林面对溪水中的流水,很快由流水联想到他日夜思考的电学原理,想像电也是一种流体,它充塞于一切导体之中。这个想像力为创立现代电子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家莫诺把基因中的DNA的活动想像为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工头”在指挥、控制。后来终于证实了“操纵子,确实存在,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丰富的想像是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努力培养、激励学生的想侮力,是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法宝”。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

11、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学生想了2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五、鼓励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仙杖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仙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的能力和独特见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