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89490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质量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 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 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 )A 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 .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选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项。2 某位同学在复习北

2、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解析:选C 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 均田制,C项正确。3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 起到过抑制土

3、地兼并的作用C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选B 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作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 B项正确。4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 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 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 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选D 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官员俸禄统一由 国家发放,故D正确。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

4、向以农业经 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选A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北魏政权加速民族融合就是要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状况,由此得知是加速其封建化的过程。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经济发展的角度。6 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北魏孝文帝 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 .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 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析:选A 据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破荫附

5、”,可知二者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 控制,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 C项说法错误。7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 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C .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解析:选C 从题干描述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故选C。8.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

6、容。因此, 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 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B .促进民族融合C .提高鲜卑族的地位D .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反映孝文帝改革的解析:选A 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

7、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 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当代学者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6分)(2)两则材料的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影响评价的因素。(9分)解析:第问,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指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 采取的汉化政策,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加以否定;材料二中

8、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第二小问,选取的史料及评价者的时代背景等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 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

9、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 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 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帝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12分)(2)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从汉化、军事等方面归纳出理由; 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应从汉化政策对鲜卑族的影响上分析。第 (2)问对照材料,采用辩证、客观的视角加以分析。答

10、案: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2)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 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

11、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 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4分)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6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5分)解析:第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问,批评的原因是仍有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说明了改革的艰巨性。第 问,材料三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 其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

12、措施:均田制。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批评: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成理即可)1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 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 就与被

13、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6分)(2)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3) 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迁都的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属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第(3)问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 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3)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 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