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893932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地理教学大纲学 科 分 类: 理 学 编写负 责 人: 佘国强 教授 负责人所在部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教务处 填 表 日 期: 二七 年 四 月 地理教学大纲目 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二、课程具体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关于内容标准的几点说明二、具体的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活动建议四、教科书编写建议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第一部分 前 言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

2、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众所周知,“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劳动者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来教育提高下一代劳动者的科学素养,让未来的劳动者在学生阶段就能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增强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一、课程性质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地理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科学)课程相衔接,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

3、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从总体上看,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与人文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关系紧密。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培养小学教师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

4、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生存和生活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突出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

5、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自然地理学习为主,适当穿插一些人文地理知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二)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章,根据内容的需要每一章分成若干节。其中: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四章 地球上的生物、第五章 地球上的岩石、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第八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课时安排:八个单元共72课时,每周2课时,每一单元均

6、安排2课时的活动内容。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开设。其中第五学期修学第一到第四单元,第六学期修学第五到八单元。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一)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小学科学课教学培养合格教师。二、课程具体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及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

7、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学会与他人合作,适当开展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地理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增强对资源、环

8、境的保护意识,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关于内容标准的几点说明地理作为科学学科的模块之一,在内容的选取上侧重与化学、生物、物理三模块相关内容的联系和衔接,在内容的安排上做到必学与选学的结合。内容标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爱护地球,加强集体意识、全球意识。各章节的知识安排由浅入深,学习的内容先易后难。便于从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各章后面安排一次活动,强化和拓展本章所学知识。二、具体的内容标准(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结合人类探索宇宙的经历,认识地球所处

9、的宇宙环境。 2.了解太阳的圈层结构,认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3.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认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运用星图观察星空,认识星空中的主要星座。 5.收集有关宇宙环境知识,谈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认识,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二)地球上的大气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掌握大气成分的作用及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及大气的运动原理,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3知道三圈环流的成因,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三)地球上的水1.了解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认识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2.通过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运用

10、海水温度、盐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掌握水量平衡原理和水循环的意义。(四)地球上的岩石1.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划分的依据及特点。2.了解岩石与矿物的联系及区别,学会辨认主要的岩石与矿物。3.掌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掌握基本的地震与火山知识。4.学会分析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五)地球上的生物与土壤1.了解生命的起源,分析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原因。2.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概念,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掌握自然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5.学会运用生态平衡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六)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1.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的概念与

11、种类。2.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3.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4.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与防治。(七)人类与环境1.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掌握人口再生产类型、人类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2.了解有关人类活动的知识。如:聚落的型态与区位因素,城市化与地理环境、城乡合理规划,区域的产业活动等。3.掌握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有关知识。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八)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2.结合实例,简述遥感(RS)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初步判读遥感图像。3.学会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3S技术。4

1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模式。以学年为周期、以章节为单位,分学期完成基本课程单位是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2各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学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学生生源状况等,合理安排课程。基本模式为每周2课时。3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二、评价建议地理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技能的形成、教学方法的探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几个方面。建议评价时坚持如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教学评价本身主要是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

13、掌握和运用情况,又要考察他们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况,还要考察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与进步情况。案例1: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等级 评价内容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l 只能理解少数基本地理概念l 存在较严重的误解与混淆l 很少能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 l 能够理解一些基本地理概念l 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与混淆l 有时能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 l 能够理解大部分基本地理概念l 较少误解与混淆l 能经常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 l 能够理解全部基本地理概念l 完全没有误解与混淆l 能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案例2:对学生地理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要点评价内容 评价要

14、点1 评价要点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 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案例3:运用多种手段评价学生的环境意识与态度例如,在评价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态度的过程中,教师给出“世界环境日”的资料:“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决定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

15、全球环境改善;呼吁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采取行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增强公众热爱地球的意识,规范保护环境的行为。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主题,自由讨论,讨论后写一篇小论文。评价者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分析小论文中表述的观点,以此来评价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持的态度。教师再结合观察的方法,留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2发展性原则。地理学习的过程为时一个学年,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起点有异,在评价学生个体时宜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学生。案例略3多样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