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88383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施效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东施效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东施效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施效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施效颦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东施效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东施效颦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十一册第二单元“美与丑”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的故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根据译文和对重点词语理解读懂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读故事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

2、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达到朗读成诵2.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言的含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寓言故事,理解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教学准备:课文幻动片 寓言故事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寓言,学生看资料。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二、板书课题、揭示课题。解释:效 颦的意思。三、你了解庄子吗?出示作者资料。四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达到朗读成诵2.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言的含义五谈话

3、:有心的同学会发现今天我们学的这则寓言是古文,那我们该如何读古文呢?出示读古文的要求(幻灯片)1、学生按读书要求自由读文。 2、检查自学效果。 生字 颦 亦 挈 (指名学生读)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合适的停顿。六、同桌互学。谈话:课文我们会读了,课文中的重点 词句我们也一定能理解。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1、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2、同桌对学,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指名学生回答。3、复述故事内容。七、研读探究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学生速读课文,边读边画。2、西施美: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1)

4、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美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闭月羞花、沉鱼落雁)(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3、东施丑:(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5、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丑陋无比 、丑人多作怪)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八、小组合作,探究主题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那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那么丑?学习提示: 结合课文内容、小视频小组讨论,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交流成果。小结;西施是四大美女之一,她是自然之美,而东施是刻意造作,模仿别人。可见本身的美,是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美。告诉人们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九、领悟寓意: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照抄,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十、联系实际,话 “东施效颦”。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东施效颦”这样的事例吗?举例说说。十一、课堂检测:1、按课文内容,口头填空。1.西施病 ,其里之丑人 , 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 , ;贫人见之 。 彼知 , 2.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效 颦: 妻子:走 亦: 挈: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十二、课外推荐阅读:邯郸学步十三、作业:背诵并默写这则寓言。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西施 真 美 捧心 追求真美 东施 假 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