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 索[5].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2880925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 溜 索[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7 溜 索[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7 溜 索[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7 溜 索[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7 溜 索[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 溜 索[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 溜 索[5].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溜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2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简述故事内容。3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诵读课文。小说语言精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描绘的情节和场景。2通过合作研究探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仔细体会并深入理解小说语言的运用之妙。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研讨交流,进一步把握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重点难

2、点教学重点积累生字新词,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铁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

3、索。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展现的就是怒江大峡谷中一群靠溜索过河的马帮汉子。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腮(si)呕(u)跺(du)绞(jio)鬃(zng)脑髓(su)一睹(d)滇西(din)驮子(du)锱铢(z zh)黏汗(nin)盘桓(hun)顷刻(qng)蓦地(m)战战兢兢(jng)(2)词语释义探视:察看。盘桓:回环旋绕。顷刻:极短的时间。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森气:

4、森严可畏的气势。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铁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9):“我”和驮队一道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峡谷之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答案示例: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5、,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2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

6、鲜明对比。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熟练。牛溜索渡河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不同寻常的险恶。3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答案示例: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

7、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4文中描写领队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答案示例:“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心部下。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虽腿有残疾却动作麻利、身手非凡,气定神闲、粗犷豪迈。5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

8、案示例:“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

9、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消极态度的厌弃。(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答案示例: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25自然段中这句话,“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

10、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答案示例: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3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答案示例: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峡谷的幽深、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4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答案示例:本段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一派森气”“蓦地心中

11、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的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5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答案示例: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6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

12、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细节描写。“移来移去”一词看似普通、直白,却真实地写出了人居高向下看到的飞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足见作者观察、用笔之细致。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而且翅膀尖上的羽毛也被风吹得抖,反衬出瘦小汉子的英勇。7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答案示例:这一段将马帮汉子对着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把“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中心主旨。答案示例:小说描写了“我”和一群马帮汉子在怒江峡谷

13、的一次溜索经历,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赞美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答案示例: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2举例简析本文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答案示例:用词简练精妙。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不用“打”“抽”等词,而用“磕”,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

14、的怜爱。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疾速、迅猛的特点。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有力地表现了峡谷幽深、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写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不说“眯”而言“细”,以形写形,凝练新颖;“闪”“绷”将首领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比喻新奇,巧妙传神。如写马帮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

15、极稠的粥”,比喻新颖别致,巧妙传神。平中见奇,回味无穷。如“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才发现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不就是“移来移去”的吗?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思考,难以写出这样的词句,我们似也很难再找出其他字眼替换这个词语了。再如,“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首领缓缓移下马”,“稳稳”“缓缓”这些极普通的词语,却写出了首领的从容、镇静和胸有成竹。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写瘸腿的马帮首领高超的溜索技艺,也同样如此:“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尖”“飞”“跃”“拐”“弹”等词语的运用,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时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的风度刻画得如在目前。人物语言明快洗练。“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次对话都惜墨如金,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木讷的性格特点。(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