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20].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87456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出师表》[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出师表》[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出师表》[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20].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 诸葛亮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题: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

3、“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二)、强调生字词(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注意点: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4、语速适中5、感情充沛三、结合书下注释弄懂文意并初步分析:(一)、研读第1段1、提问:第一段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读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读第2句)内外大臣这样表现的原因?(读“盖追”句)内外大臣能如此

4、,作国君的又当如何?(读第3句)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开张圣听)2、指导背诵:这三句话语意连贯,互为因果,要顺着思路默想、记忆,背诵。(二)、研读第2段1、提问: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指导背诵:宫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异法也。四、布置作业。1、背诵1、2段2、熟读37段,思考哪些是议论文字,哪些是叙述文字。第二课时一、导入:检查背诵1、2段,要求简答诸葛亮的两条建议。二、结合书下注释弄懂文意并初步分析:(一)、研读第35段1、第3、4、5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第3段主要为推荐宫中贤人,第4段推荐府中贤人,第5段明确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2、

5、指导背诵。(二)、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2、讲清“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刘禅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其用意在于使刘禅比较容易地接受他的建议,从而达到规劝、告诫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当然,这也是作者与刘禅特殊的关系之使然。(三)、研读第6、7段。1、提问:诸葛亮

6、当年的身份是什么?他当年的志趣是什么?“卑鄙”指什么?为什么“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2、指导背诵。3、读第7段思考“凤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受命以来为报答先帝而采取的行动是什么?出师伐魏时机已到的标志是什么?作者认为自己的职分是什么?(表明诸葛亮伐魏的决心)伐魏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六个字概括作者对蜀汉竭尽忠智的感情。4、指导背诵。(四)、总结第二部分。如上所述,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

7、,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其心至诚,其情可掬,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由此,我们不难感知作者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和他受恩图报的高尚品质。三、布置作业:复习课文第三课时一、导入二、结合书下注释弄懂文意并初步分析:研读第8、9段。1、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2、第9段是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3、指导背诵。三、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四、总结全文: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

8、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五、拓展延伸:1、请你根据自己对诸葛亮的了解为诸葛亮写一片声情并茂的悼文。2、我们市一中正处在创建三星级高级中学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有才智的中学生,你如何为学校献计献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