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85626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六王毕,四海一(数作动,统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副词,全,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形,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形,一体) 2、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宠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喜爱) 3、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4、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作动,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2、云者(类,属)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5、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或师焉,或否焉(代词,它) 且焉置土石(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代词,在那里) 6、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表并列) 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却) 谁得而族灭也(表递进,并)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表递进,并且) 7、夫: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于拒秦(语气词,不译)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句首语气词,表示谈论,不译) 予观夫巴陵胜状(代词,那) 二、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作动,统一) 2、辞楼

3、下殿,辇来于秦(辇:名作动,坐辇车)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晚) 4、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保藏、经营:动作名,搜集保存的金银珠宝)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作动,把当作) 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作动,灭族)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作动:感动悲伤;鉴:意动,以为鉴) 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作动,消失彩虹) 三、古今异义的词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构造精致;今义:各专心机,相互排斥)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 3、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保藏:古义:

4、搜集保存;今义:收集保藏。经营:古义:治理营造;今义:筹划、打算、组织高中语文文言文学问点:阿房宫赋高中语文文言文学问点:阿房宫赋。精英:古义:精华;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四、句式 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介宾短语后置) 2、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3、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定语后置)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后置) 五、难句翻译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秦国人没有空闲哀怜自己,后世人来哀怜它;后世人只是哀怜它却不以它为鉴,也让后世人又来哀怜后世人。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灭亡六国的是

5、六国自己啊,并不是秦国;使秦灭族的是秦自己啊,并不是天下的百姓高中语文文言文学问点:阿房宫赋默认。 语文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学问点就整理到这里了,盼望能帮忙大家复习,备战期末考试!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一)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王禹偁贬官黄州期间。王禹偁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一生为革除弊政而不屈不挠地斗争,屡次遭到贬谪。太宗淳化二年(991),任知制诰并判大理寺时,因替徐铉雪诬得罪皇帝,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兼翰林学士,在太祖皇后宋氏丧礼一事上,直言无忌,又触怒当权者,贬滁州知州。滁州谢上表称:“粗有操守,素非轻易,心常知于止足,性每疾于回邪。位非其人,诱之以利而不往

6、;事匪合道,逼之以死而不随。”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参加撰写太祖实录,又因直书史事忤宰相而落职,降为黄州知州。作三黜赋表心迹,谓“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无亏”。本文所说“四年之间,奔跑不暇”,即指贬滁以来的经受。王禹偁在黄州三年,调任蕲州知州,不久就因病逝世。 王禹偁是开北宋诗*新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盛赞韩愈文,自称:“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疾呼“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他的文章,内容充实,笔墨淡雅,抒情谈论,均得心应手。他以平易畅达、简雅古淡的文风,吹开宋初文坛上“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五哀诗)的阴霾,带来变革的清爽气息。 本文为晚年之作,已尽脱五代文格,

7、艺术上臻于成熟。 (二)逐段赏析 第1段:竹楼新建之因。 (留意文面所示的缘由和隐含的缘由的分析,黄冈多竹,可代陶瓦,明示就地取材,暗表爱竹之情) 第2段:竹楼视听之美。 (竹楼之“视”远观、近览。竹楼之“听”,宜听急雨,宜听密雪,宜弹琴,宜吟诗,宜下棋,宜投壶,豁达自适的雅兴) 第3段:竹楼闲居之乐。 (读书消遣世虑。揽胜赏景,酒醒茶歇后送夕阳,迎素月,怡然得意的情趣。) 第4段:竹楼的诗人风韵。 (引天下名楼的目的鄙夷权贵,反衬竹楼风韵、志向,天下名楼华美,吾所不取,说明高洁不俗的志向) 第5段:为竹楼祝愿。 (四年奔波,人不如竹的慨叹,祝愿竹楼不朽的隐含之义) (三)文章主旨 黄州虽然是

8、宋代贬官任职的穷乡僻壤,但它南临奔腾的长江,西接起伏的丘陵,从这里入江的滔滔巴水气象万千,境内名胜赤壁游人如织。却无视江山胜景,也不发思古幽情,偏偏着眼于平寻常常的竹子,对竹楼这一描写对象进展了深入开掘。这是为什么呢?由于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平凡的植物,它经常作为一种人格力气、人格抱负的象征。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行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行医。”(于潜僧绿筠轩)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好像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郑板桥集补遗)千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乐以竹为对象吟诗作文作曲绘画,表现狷介人格,展露隐逸意趣。王禹偁被贬黄州,

9、而其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 (四)写作思路 本文不厌其烦地写竹楼非同寻常的特征:第1自然段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并为下文详写竹楼作铺垫。第2自然段写登楼远眺和“楼中六宜”,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会到种种别处无法领会到的清韵雅趣。第3自然段写楼的仆人由于居住此楼而产生的“谪居之胜概”。第4自然段举出历的四大名楼来与竹楼作比,衬出竹楼的不俗。最终两段述年年奔跑的坎坷遭受和眷恋竹楼的思想感情,并交代了写作时间。 (五)美点赏析 1、象征手法。和四大名楼的高华华丽相比,竹楼实在寒伧至极,然而高华华

10、丽中藏污纳垢,有说不尽的浮华庸俗,为“吾所不取”;小小的竹楼却有千般雅趣,万种风情。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四楼之高华象征着朝廷的*;而竹楼却是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地位虽如竹楼一样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 2、通篇写黄州之竹楼,到处泄自我之心潮。在表达竹楼存留时间一节中,首先引用竹工的话,紧接着用一“噫”字以抒自己的人生之叹,表达自己频繁迁徙的经受:“吾以至道乙酉岁自翰林出滁上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件件数来,千钧压顶,耐人寻味。这里的叙写构成了一对情感冲突:通篇皆谓挚爱竹楼,此处却说“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其实这是愤极之语,前后四年间,马不停蹄,奔跑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将在什么地方

11、,哪里用得着去担忧小竹楼简单毁坏和倒塌呢!表露了对世事无凭的哀伤。但究竟竹楼为亲自所建,还寄予着的抱负和情操,因此最终又说:“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这寄予了殷殷厚望,从外表看,他盼望后之与己同道者,能连续修葺竹楼,使其至于不朽;而实际上,是盼望后之“同志”理解自己的心志,即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官位名利皆可朽,唯有意志可以不朽。 (六)问题探究 宋人贬谪之后,不如唐人要么仍执着追求入仕,要么真心归隐,他们大多开头抱着“不必仕不必不仕”、“将仕将隐”的随缘自适的态度,并常将真正的内心世界掩藏,它们有着比唐人更肤浅的人格抱负的追求,有着比唐人看似狡猾却是无奈之举的生存才

12、智。而王禹偁常自言“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面对贬谪,表现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他究竟首先是位儒士,不管贬谪如何伤他的经世之心,他也无法彻底消灭那份感人至深的淑世情怀。其“世虑”真能在这个竹楼中“消遣”得了吗?真可谓是“借楼消愁愁更愁”啊!同学阅读时要留意情感的进展与变化。可读出失意、无奈、淡淡的愤懑。 【滕王阁序】 1、通假字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逝)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

13、 一介书生古义:量词,个今义:介绍,介于 千里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 时维九月古义:在今义: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境况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古义:看到微小的预兆今义:看时机,看形式。 阮籍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肆无忌惮。 盛筵难再古义:其次次今义:又一次。 谁悲失路之人古义:怜悯今义:哀痛。 3、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地。 (4)、既克,公问其故故:缘由。 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尽:没,干。 (3)、则智者尽其谋尽: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尽:完,终点。 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是。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属:在。 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2)、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即:则。 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