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杯是食盐水.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842505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哪杯是食盐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哪杯是食盐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哪杯是食盐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哪杯是食盐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哪杯是食盐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哪杯是食盐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哪杯是食盐水.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哪杯是食盐水?教室里,学生们正在用桌上的水和食盐做着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由想象出来的,我安排了10分钟的时间,试图让他们去发现一些什么。教室的安静很快被打破了:“我发现了,食盐不再溶解,沉在下面。”“我放了很多的盐(食盐),看,水变得白了。”“我把水里的盐(食盐)捞了出来,它们变得软了。”孩子们兴奋起来,忙着尝试其它的做法。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开始让大家交流所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致地涉及了一些食盐水的基本特性:食盐水中食盐含量达到一定程度,食盐便无法再溶解;食盐水是咸的:食盐水是没有颜色的;食盐水是白色的“到底食盐水是什么颜色的?”我问。“是白的!”“不,应该是透明的!”争执并不能解

2、决问题,我适时提出要求:“你们怎么证明?”他们立刻就开始做了。在大家的注视下,问题很快明朗化了:“食盐不能再被溶解的情况下,液体(水)才变白。”“那么,怎么会变白的呢?”“那是食盐(颗粒)漂浮在水中。”“还有,搅动了以后有气泡。”基于孩子们已经对食盐水有了这些认识,我决定将他们的探究引向进一步认识食盐水的性质。“一杯食盐水,一杯清水,看起来都是无色透明的,你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我将问题挂了出来。“尝一尝!”几乎在话音刚落的同时,孩子们齐声回答我。我不否认这是一个方法,将它写在了黑板上。“这个办法是不行的。”一个声音响起来,大家全都将头转向那个男孩,不少同学面露惊讶地看着他。“因为你不知道这

3、个水能不能喝,也许是很脏的水呢?”他的声音有些弱,但语气还是很肯定。在静了一下之后,“对的呀,是不能随便喝。”“哎,是的。”同学们大都赞同他的观点。我发现那个孩子松了口气,笑了。“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呢:”大家讨论了一下,办法出来了:“晒干或者烧干两杯水,有白色食盐小颗粒出现的是食盐水。”“往里面放红墨水,可以分出来。”“改变水的温度。”“把胡萝卜的皮切掉,放进去。”“往里面再加食盐。”“称重量。”“观察它们的浮力。”“把它们放进冰箱。”“用鼻子闻。”“手上有个伤口,可以弄点水上去,食盐水会使伤口疼。”“把手指伸进去,皮会皱。”“敲杯子。”“倒热水。”“把鸡蛋打开,把蛋黄和蛋清放进去。”“用两种

4、水作画,食盐水画干了后会有白色的图案。”在这些方法中、除了“手上有个伤口,可以弄点水上去,食盐水会使伤口疼。”这个主意被大家认为不安全,不能采用外,其他的,学生们都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我们怎么才能证明这些方法有效呢?”我请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来证明。大家讨论了实验方案,将需要的实验用品分别记录了下来。第二天,实验开始了。孩子们领取了他们需要的实验用品。分组开始证明假设的方法是有效的。有几组的实验进行得很顺利。“晒干或者烧干两杯水,有白色食盐小颗粒出现的是食盐水。”孩子们从两杯液体中各取了些,放在小铝碗里,拿到太阳下晒,过了很久,也没有能看出有什么不同。“那要等到什么时候的?”他们有点发愁了。“取得

5、太多,滴几滴就够了。”“两种液体应该取一样多吗?”我提醒道。这一次,他们很快发现其中一个碗的碗沿上有白色的颗粒出现了,欣喜若狂。他们用图画记录下了实验的过程和效果,还特意将那次失败的尝试记了下来。“你们从失败里得到了启发,真是太好了。”我也欣喜不已。从他们自豪的眼神里,我知道他们已经懂得失败得来的收获同样值得自豪。有些组的实验则远远没有他们来得顺利。“往里面放红墨水,可以分出来。”红墨水放进去了,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再放!”显然他们不愿意得到这样的结果。可红墨水越多,越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还是放少一些吧”于是,重新开始,“滴的红墨水是否应该一样多?”我又提醒道。他们仔细地观察,发现红墨水每次

6、散开的样子不同。“但还是说明不了哪杯是食盐水啊!”他们急了,有些垂头丧气。“你们的实验给你们什么收获呢?”我问。“没有收获!”大家显然觉得很是丧气。“真的没有吗?你们比实验前知道得多了,不是吗?“我笑着说,“快把你们的发现记下来啊,别人可能还不知道。”听我这么说,他们又高兴起来。于是仔仔细细地将情况记录下来,还将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样子描述了一番。“红墨水没有能区分食盐水和清水。”他们写道。“会不会有什么情况没有考虑到呢?”我进一步提醒他们,希望能激发他们继续研究下去。“改变水的温度。”“把它们放进冰箱。”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这个实验是在家里进行的。孩子们带来的结论是:没有发现在冰箱时两种液体

7、有区别。加热则能看到结晶出现。“你们是怎么做的?”我让他们说明做法。在他们叙述中,我们发现他们没有定时观测和记录,因此就无法发现两杯液体的变化了。“大家说说,有没有什么建议?”孩子们也发现了那一点。终于有孩子提了出来:“你们可以过一会就看一次。”“过多久呢?”“10分钟”“1分钟”“让我们来试试吧!”我建议。“把胡萝卜的皮切掉,放进去。”孩子们想到的是腌萝卜。自然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是无法完成的,孩子们注意到了需要许多时间,于是,这个实验的时间被决定延长,但他们忽视了食盐的多少对结果的影响。我什么也没有说,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发现吧。“观察它们的浮力。”由于食盐的浓度不够,也差点以失败告终,我提醒并

8、引导他们考虑食盐的浓度的问题。改变了原先的实验方案先分别加上相同量的食盐,再观察浮力变化。而且拿什么东西来测试浮力,他们也动了不少脑筋,从鸡蛋(太大)到小团橡皮泥,试了不少呢。同样的,“用鼻子闻。”“把手指伸进去,皮会皱。”“把鸡蛋打开,把蛋黄和蛋清放进去。”“敲杯子。”(重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应不同。)上述实验也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后留给了孩子们属于自己的收获。而“往里面再加食盐。”“称重量。”“用两种液体作画,食盐水画干了后会有白色的图案。”等更让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拥抱了科学,建构了知识。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孩子们的所得超出我的估计。他们在实验中体验、触及的知识包括了食盐水的浮力、食盐析现象、蒸

9、发、饱和溶液等等,而对实验本身,他们领悟到的更具价值:孩子们考虑了实验的条件问题、意识到了观测中记录的重要性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他们正在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认识、探究着世界。孩子知识的构建都不是靠随意性研究能够达成的,最最重要的是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在做中学课堂上,虽然知识由学生自主构建,但教师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绝少不了。而这种引领又有别于以往的知识传授,以前做科学实验多是让孩子验证老师准备传授的知识,而现在,是老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构建知识。教师对每一个设想,都必须投入十分的关注。给每个学生尊重和平等的进一步实践验证构想的机会。

10、当学生提出他的构想的时候,我们要无条件地相信他会有所收获。做中学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情绪的关注比对他实验成功与否的关注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只有明白评价的主题是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而不是还有哪些不知道,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关注差异,关注失败”。“做中学”课程使幼儿亲历探究自然的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交流的过程中,提倡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全新学习方式。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入活动,带着问题离开。这恰恰是“做中学”成功的地方引发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热气,究竟往哪里跑?上海静安区延安中路幼儿园 王瑛今天的“延中实验基地”里热气腾腾,原来瑛瑛老师正在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热气到底往哪

11、儿跑?”的问题。在孩子们动手实验之后,都各自有了对“做中学”课程使幼儿亲历探究自然的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交流的过程中,提倡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全新学习方式。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入活动,带着问题离开。这恰恰是“做中学”成功的地方引发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辰辰观察到的热气方向是向左的。发现这个“玄机”的不仅仅是瑛瑛老师一个,鹏鹏小朋友也观察到了,他迫不及待地说:“风!因为有风。”听到了鹏鹏的提示,辰辰和其他小朋友都受到了启发:“对,是风让热气的方向变了。”“原来风可以改变热气的方向。”大伙儿高兴极了,都将这一收获写入了记录中。就在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又有小朋友对热气球中

12、的热气是从哪里来的又产生了好奇,提出另一个新的问题:热气球中的热气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说:“热气球里有个马达,是马达运转产生了热气。”还有的说:“热气球中有热气是因为太阳一直对着它照的缘故。”结果,孩子们带着这个疑问离开了教室,一路上,还在讨论着。“做中学”课程内容都坚持围绕儿童生活选择主题,本次活动的题材取之于日常生活中“热气总是向上的”这个很常见的现象。经过大家的争论、再实验、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另一个容易被疏忽的现象:热气是会跟着风向跑的。“做中学”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幼儿亲历探究自然的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交流的过程中,提倡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

13、作与交流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作为孩子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陪伴孩子去发现世界,因为新的发现往往是不同操作实验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的结束时,孩子们产生出另一个新的问题:热气球中的热气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入活动,带着问题离开。这恰恰是“做中学”成功的地方引发不断探索兴趣和愿望。“做中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以探究为主的方式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科学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奇妙的石头上海静安实验学校 康群“做中学”课上,一年级三班的学生们正专心致志、充满兴趣地研究着他们非常熟悉的物体石头。别看这些石头普普通通

14、,可是经过学生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却也发现了不少不同之处,并被他们用写写、画画的方法记在了记录纸上。然而,对于这些发现,他们并不感到满足,这个,在经过小组讨论以后,他们用自己选择的工具又开始了对石头进一步的观察。孔佳龄是一个不善言语、内向文静的女孩,此时,她正把一块块不同的石头逐个放入桌上的水槽中并不时地在记录纸上画上两笔,记录着她的发现。当我正巡视着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时,忽然教室里响起了争论声。我转身一看,原来是孔佳龄一组的组长张文君在与旁边一组的一位平时很调皮的男孩发生了争执,她的手里还拿着一张实验情况记录纸,我连忙走过去询问了事情的缘由。这个男孩说:“康老师,孔佳龄在纸上乱画,根本就没有

15、这种现象”,边说边指着记录纸上的一幅图。我拿过记录纸一看:一只装水的水槽中有两块不同的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画了一连串的圆圈。“他说得不对”,张文君马上辩解了起来,“刚才孔佳龄把这块石头放进去的时候,我们几个都看见它冒出了许多气泡。”我把目光转向了孔佳龄,请她说说是怎么回事?她轻声地说:“我刚才确实看见这块石头在水中冒出了许多气泡,便把这个发现画了下来,可他不相信,让我再做一遍,可不知为什么,当我把这块石头再放进水里以后却没有气泡了。康老师,我真的看见了,没有乱画。”说到这里,我发现她的眼中涌上了一层水雾。“别着急,老师相信你,可是你想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吗?”她摇了摇头。“那么从石头中冒了的气泡是

16、什么?”“空气”,小组的同学一起答道。“你们冉仔细观察一下这块石头,为什么里面会有空气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仔细地对这块石头观察起来。张文君是一个动手和观察能力都非常强的女孩,只见她对着这块石头看了一会儿,又从桌上拿起另一块石头认真地观察着,还把两块石头放在于里掂了掂。“我知道了,这块石头上有一些小孔,里面就有空气,而且我掂了掂这块石头,发现它比其他石头轻,说明这些小洞里肯定有空气。”对她能有这样的发现我从心里为她感到高兴,我继续问她:“既然石头里有空气,可为什么第二次放入水中以后就没有气泡了呢?”她们望着我愣住。“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块石头在放入水里以前和放入水里以后有什么不同?”经我这么一说,孔佳龄马上问答道:“原来是干的,现在变湿了。”“对啊,石头湿了,里面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