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838638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课后断句答案译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选读)课后, 语段标点译文论天人之理李纲P21天人之理一也。人事尽,至于无可奈何,然后可以归之于天。譬犹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医师之治病,药石之功既至而犹不起,乃可曰天实死之也。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未尝投药石而责命于天,其可乎?古之君子,以在天者不可知,而尽其在人者。故立人之朝,卒然遇非常之变故,及察事理之将然,必力争而救止之,虽得罪至于蹈死而不悔。其意以谓:吾知尽夫人事而已。幸而时君听之,可以转危亡而为安存,庸讵知人之非天也?不幸而不听,至于得罪而死,然后可以归之于无可奈何,曰“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君子亦无憾焉。(宋李纲论天人之理,梁溪集卷一百四十

2、五)译文:天意和人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们做完一件事,到了无可奈何,然后就把它归咎于天意。譬如农夫种田,已经辛勤耕耘却遭遇水灾或旱灾,才能说上天实在使他饥饿;又如医生治病,已经用好药物却还不能治好病人,才能说上天实在使病人死亡。现在不曾辛勤耕耘却埋怨上天年成不好,不曾投放好药却责备上天索命,这行得通吗?古代的君子,因为对天意不了解,所以对人事能尽心尽力。因此在朝为官者,猝然遇到不同寻常的变故,等到明察将要发生的道理,必定据理力争挽救制止它发生,即使获罪直到赴死而无悔。这种想法表明:我懂得尽力而为罢了。幸亏当时国君听从了建议,能够转危为安,哪里知道这是人为的原因而不是天意所为呢?如果不幸当时国君没

3、有听从建议,直到获罪而死,然后就归咎于无可奈何,说“这是天意啊,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君子也就没有遗憾了。(【宋】李纲论天人之理,梁溪集卷一百四十五)【娄师德传(节选)】P26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hu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

4、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参考译文:娄师德身长八尺,嘴方嘴唇很宽大。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颜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长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气地说:“被乡巴佬拖累!”娄师德笑说:“我不做乡巴佬,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辞,他教导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说:“有人把痰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净就行了。”娄师德说:“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狄仁杰当

5、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赵普传(节选)】P3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

6、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翻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

7、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补贴这些旧纸片,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朱熹与陈师中书P55-56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

8、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愿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译文:自明死了快要一年了,我一想到这就觉得很难过,悲痛就像当初一样。不知道他当初叫你所编排的文章,现在是否已经完成了?他所写的文章,自然足以流芳百世。虽然如此,但他所阐述的道理比较复杂,这要让后人明白清楚呀。字明家

9、里的情况现在怎么样了?听朋友说,他的妻子很知书达理,一定能够赡养老人,抚育幼儿,以这来保全她的忠贞的节气。这件事情还得在丞相夫人的勉励帮助之下完成呀。使自明死后成为忠臣,而他的妻子活着成为贞洁的妇人,这也是伦理道德的一件美谈呀。我想你们大家一定会帮助促成这件事的。从前伊川先生曾经谈到这样的事,他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实在是迂腐之言。但从知书达理的人来看,一定知道这样做是很难的(也可做改变)。更何况丞相是一代元老,受大家的尊重,举手投足之间,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既然知道了这件事,基于道义,不可不说明白。不敢登门直说这件事,希望通过你委婉地告诉他们,我不觉得这是超越我本分的事情(这是分内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