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832478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熟悉”。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学问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熟悉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忙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2、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推断力量;通过观看、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育其动手操作力量。 4、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增加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

3、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纳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依据学生的学问根底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纳试验法,并把所学学问与生活中熟识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学问,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学问,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预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存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

4、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常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索: 1、留意以学生已有阅历为根底,供应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拟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看,必需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头我便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根本的质量单位,假如学生对

5、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展估测和实测,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展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到达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实行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诞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供应测量实际物品的时机。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熟悉测量的工具。 (3)培

6、育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供应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拟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训练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 “倍的熟悉”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消失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依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7、。 3、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结合详细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操作、观看、推理、迁移的力量及语言表达力量。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擅长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自主探究力量,进展根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纳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作沟通等教学手段,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自觉主动地猎取学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

8、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学问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详细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索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展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不简单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熟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识感,为学生创设

9、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看日常生活问题的力量,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觉,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肯定的感知后,再提醒“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详细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例如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其次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简单理解其次行摆的圆必需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其次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其次行有多少个

10、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终,通过师生的拍手嬉戏练习,将学问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根底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长,稳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拍手嬉戏与画一画的练习。目的是稳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详细意义,到达融会贯穿。 (四)全课小结,鼓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表达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时机。 五、教学反思: 1、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获数学问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11、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我设计了这一节课,不管是导入,还是用多种鼓舞形式,如拍手,并把鼓舞与新课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细心设计,敏捷地变通教材,将生活融入教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数学活动化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倍”是一个很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拍一拍、画一画、猜一猜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概念到逐步建立倍的概念,由浅入深,由详细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训练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12、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熟悉根底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熟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稳固对厘米、米的熟悉。 (2)学生把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展简洁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四周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洁的统计思想。 这局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把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展简洁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洁的统计思想。 二、说教法。 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

13、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熟悉,把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实行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当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想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把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熟悉。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存一些对统计初步学问的感性熟悉。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究学问。 三、

14、说学法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打算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到达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想,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熟悉。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想是否精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个环节:实际测量,把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刚的猜想是否精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看,发觉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索后发觉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消失了误差;最终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应当是怎样的?在学生表达后再用课件展现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把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熟悉。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想结果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