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本科传染复习资料09.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2828214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本科传染复习资料0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临床本科传染复习资料0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临床本科传染复习资料0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床本科传染复习资料0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本科传染复习资料09.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适应或相互斗争的过程。3.机会性感染:是指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防御功能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病原体,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体就会致病的情况。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 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5.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数量较多、毒力强而机体防御能力弱,导致病原体继续繁殖, 6.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长期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既

2、不被机体所清除,又不引起显性感染,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会导致显性感染。 7.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可排出体外,但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8.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 9.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 11.传染源:是指能将在体内生长繁殖的病原体排出体外传染其他个体的人和动物。 1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3.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14.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期,对传染病诊断和检疫具有重要意义。 15.前驱期:指从

3、起病到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此期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且起病急骤者无此期。16.症状明显期:指绝大多数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此时病情达到顶峰。 17.恢复期:指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18.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19.复发:是指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20.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21.后遗症:指恢复期结束后,疾病期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缺损和障碍仍长期未恢复

4、正常者。 22.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23.窗口期(乙肝、艾滋病):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24. Danes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25.血清转换:指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检查中,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 26.伴随免疫:指感染源持续存在时对再感染产生的抵抗力,主要指抗寄生虫免疫。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

5、无损于体内的成虫,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27. HFRS:即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28.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传染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 29.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 30.人畜共患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

6、病、钩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31.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31.医源性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引起此类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二填空题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上划分为甲、乙、丙、丁、戊 等五型;从临

7、床表现上划分为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五型;可导致慢性肝炎的病毒有HBV、HCV、HDV;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是HAV、HEV;乙、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注射途径、性传播 、围生期传播等;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分为轻、中、重三度。2.HFRS的“三大主征”指的是发热及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即外渗征、肾功能损害;五期经过指的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三红”征指、 ;“三痛”征指头痛、腰痛、眼眶痛 ;其主要传染源为 ;主要传播途径有、等;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 、 、三期。3.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

8、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流行过程所需三要素指的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传染病的预防应抓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除“四害”是指除哪“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4 多数传染病可分为如下几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确定某一传染病的检疫期限是依据该病的潜伏期 ;而确定传染病的隔离期限又是依据 症状明显期。5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共有三类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应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为 、 、 、 和 。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要求城镇在 小时内上报疫情,农村不超过 小时,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时限不超过 小时。6 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好发季节是 。在其治疗中,用于控制症状发作的主要药物是 ;用于防止复发的药物是 。7. AIDS(艾滋病)是 的简称,其病原体为 ,其传播方式有 、 。临床上分为 、 、 、 四期。8. 流脑的好发季节为 ;其主要传染源为 ;传播途径为;主要病变部位为 。乙脑的好发季节为 ;其主要传染源为 ;传播途径为 ;其主要致死原因为 ;治疗关键是把好三关即 、 、 。9. 炭疽主要分三型即 、 、 ,炭疽杆菌的 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皮肤炭疽的特征性病变是 ,其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10.伤寒的主要并发症有 、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10、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 ,其确诊依据为 ,伤寒玫瑰疹常常出现在病程的第 天,传染性最强的是第 周。13.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为 ,血吸虫疫水指水体里带有 ,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所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 、 、 。其病变好发部位是 和 ,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由 引起。晚期血吸虫病临床上分为、 、 等三型,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14 发热第一日出疹的疾病是 ;第四日出疹的疾病是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 ,其传染源为 ,主要传播途径为,典型病例分 、 、 三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15 急性菌痢分为 、 、 三型,最凶险的是 型;慢性菌痢是指菌痢的病程超过 。16 典型霍乱(II号病)分为、 、 三期,其

11、治疗的关键是 ;凡是与霍乱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 天;而与SARS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 天。17.典型狂犬病分为三期即 、 、 。18.皮肤炭疽的典型皮疹是 ,首选治疗药物是 。19.2007年艾滋病的防治主题为 、 。20.新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其中规定日本血吸虫病属于 类的传染病,其特效治疗药物是 。三.问答题1.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2.试述HBV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意义。各临床型肝炎的主要病理特点。3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临床表现. 主要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和治疗要点。4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出血

12、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及主要病理解剖。5禽流感的预防措施。 6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与治疗。 7乙脑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要点。8乙脑与流脑的鉴别。9普通型与暴发型流脑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各是什么? 10皮肤炭疽的处理特点。 11霍乱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要点。12伤寒极期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 13普通型与中毒型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14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的鉴别要点。15急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 16疟疾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 17SARS和艾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18肠道传染病与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要点。 19.列举2种以上由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并阐述其预防措施。(8分)20. 简述麻疹的鉴别诊断21. 列举3种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并详述这类疾病的预防措施。(12分)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