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806432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论述简答.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上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佳报酬。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目的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应着重于:(1)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城市

2、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2)在城市内部,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其次,要向地上空间发展,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3)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是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 - 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2)土地自身特性要求

3、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土地位置固定和质量差异的特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必须实行计划利用。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3)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

4、个别因素三类。(1)一般因素。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它对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它包括:土地制度 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与宏观区位 4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相关政策 人口状态 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安定状况 (2)区域因素: 位置 基础设施条件 规划限制 环境质量 (3)个别因素。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

5、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 (2)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农业资

6、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1、 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是指导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最基础的经济理论。土地利用的目标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

7、耕地面积相结合。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试述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 答:(1)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2)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城市建设投资。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对于加强各层次的城市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指导土地管理部门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开展存量土地置换,充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2.简述农业集约经营的类型以及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特征。 答:农业集约经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本集约。投入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如使用农业机械、现代化设备、自动化装置等,用以大

8、量节约劳动的消耗。同时充分使用良种、化肥、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是劳动集约。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资金投放量所占比重小,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三是技术集约。采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更多地利用植物吸收太阳能的优势和自然界能量、物质转化的客观规律,在农、林、牧、渔各业原来的有机联系中插入多种中间环节,以提供多种产品,增加效益,因此也被称作“知识密集型集约”。 目前,我国的农业大都是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劳动集约型。其特征是:(1)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固定资产低。 2)农业劳动者人均生产量低,单位产品所包含的物资成本低。 3)单位土地面积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强。 3.简述

9、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和有效性条件。 答: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资源)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面积一定),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投入,起初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增加的报酬(即边际报酬)大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至某一点后,再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总是小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 报酬递减规律必须假设在历史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化外,其他条件不变,主要包括:(1)生产技术在某生产阶段相对稳定或者固定不变,即报酬递减或者报酬递增仅仅与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关,而不是技术进步或者生产方法的改变所致。 (2)自然条件不变。特

10、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光照、降雨、干旱等自然条件的改变都会引起产量的增减变化。 (3)生产规模的大小对生产量递增与递减不产生影响。 4.简述报酬变化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并说明为什么在生产中应当将变动因素的投入量维持在第二阶段。 答: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此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入将使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边际报酬介于平均报酬和零之间为第二阶段。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边际报

11、酬为零、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为第三阶段。在此阶段,劳动投入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数,并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并分析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答: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如下:(1)以纯粹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以资源报酬变化规律为理论基础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即由于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动,从而使要素的使用进入合理报酬阶段而产生的效益。 (3)以机会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有以下影响因素:(1)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 (2)农业劳

12、动对象的不同。 (3)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 (4)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试述我国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答:(1)资源的制约。 1)耕地资源匮乏。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仅有的耕地还要承受工业用地的占用、耕地面积中的水土流失、人口增长导致的需求扩大的巨大压力。 2)农业资金投入有限。同工业相比,我国农业资金供给相对不足。 3)高技术农业不发达,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国农业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投入不够。我国农业要突破“低产出,低效率”的瓶颈,关键在于高科技的投入。 (2)制度的制约。 1)国家产业结构政策不平衡。 2)土地制度改革不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易损”性导致土地流转的被动

13、与不健全;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导致农民之间土地的自由流转受到严重干扰。 3)户籍及就业制度的限制。传统的户籍及就业制度把农民严格地限制在农村,一方面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造成我国农产品中人力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经济的制约。 1)宏观经济的波动影响农业的收益。 2)农村市场运作规范程度差。 4.如何理解我国“严格控制大中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方针?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就是由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如下图所示,可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来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作用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

14、下,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U随着城市规模P的扩大而呈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U最高时的规模P0就是适度城市规模。当城市规模大于P0时,人口流入城市,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效用水平会降低。所以,在城市建设中采取控制大城市的做法,具有经济合理性。减少大城市的方法是建设新城市。当城市规模小于P0时,城市规模是一种不稳定的市场均衡。特别是当城市规模小于P1时,因为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明显低于规模在P0和P2之间的大城市,所以人口还可能流向已经超过适度规模的城市,从而使得大城市越来越拥挤。因此在控制大规模城市发展同时,迅速使小城市的规模扩大、达到适度规模也同样重要。另外,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城市

15、的规模都远远小于适度城市规模,因此,必须正确理解我国城市发展中“严格控制大中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方针,在克服大城市过于膨胀的问题时,不能单纯追求小城镇数量的扩大,应使其尽快达到适度规模,实现最大规模效1. 土地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对土地合理利用有何启示?答:(1)土地的自然特性主要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等。它们对土地合理利用的启示如下:位置固定性充分发挥土地区位优势,扬长避短,优地优用。 面积有限性珍惜每一寸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土地以防止土地退化。 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功能永久性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平衡。 (2)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包括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等。它们对土地合理利用的启示如下:土地供给的稀缺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研究适当的土地利用强度和投资结构,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对土地利用实行规划管理,政府部门以社会代表的身份行使征用权和监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