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抗震控制指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278962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抗震控制指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层抗震控制指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层抗震控制指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层抗震控制指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层抗震控制指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层抗震控制指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抗震控制指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层主要控制指标的目的在于: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和竖向规则性、结构稳定和P-A二阶效应。一. 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高规4.3.5要求)1. 周期比:是控制结构在大震时,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少震害;周期比应符合高规4.3.5要求。该指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ZQ.out文 件中。规范条文:高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 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 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2. 扭转位移比:取楼层最大杆间位移与楼层平均杆间位移的比值,位移比是控制结构的扭转效 应;位移比应符合高规4.3.5要求。该指

2、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DISP.out文件中。规范条文: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 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 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 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最大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位移平均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位移与最小位移之和除2最大层间位移:墙、柱层间位移的最大值平均层间位移:墙、柱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注意:1)验算位移比可以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

3、)位移比超过1.2,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二. 竖向不规则的控制(高规4.4要求)1. 层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新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所以刚度 比的合理计算较为重要。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 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所以层 刚度计算的准确性就比较重要。层刚度比应符合高规4.4.2要求。该指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MASS.out文件中。规范条文:1)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2)高规4.4.

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 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3)高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 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 倍;4)高规10.2.3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 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对于转换层: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1层时,期转换层上部结构与转换层下部结构 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0,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0,抗震设计时不应大 于 1.3.2. 层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层承载力比应符合高规

5、4.4.3要求。该指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MASS.out文件中。规范条文:高规4.4.3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 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 力的65%; B级高度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 层受剪承载力的75%。3. 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剪重比应符合高规3.3.13要求:满足各楼层最小剪力要求。该指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ZQ.out文件中。规范条文:高规3.3.13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 重比不应小于表3.3.13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2

6、类别7度7.5度8度8.5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016 0.024 0.032 0.048 0.064 基本周期大于 5.0S 的结构:0.012 0.018 0.024 0.032 0.040三. 结构稳定控制(高规5.4要求)1.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刚重比应符合高规5.4要求: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该指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MASS.out文件中。高规5.4.4条规定:1) 、对于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可以按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顶点 位移,相等的原则

7、,将结构的侧向刚度折算为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等效侧向刚度;H-房屋高度;-第i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2) 、.对于框架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Di*Hi/Gi=102.3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3) .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0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 20%以内,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20时,重力二阶 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4) .对于弯剪型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4时,结 构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当刚重比大于2.7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内力和位移增 量仅在5%左右,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

8、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5) .若结构刚重比(Ejd/GH2)1.4,则满足整体稳定条件,SATWE输出结果参考WMASS.OUT,6)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7) .当高层建筑的稳定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正常使用状态控制(高规4.6要求)1.层间位移角:位移角应符合高规4.6.3要求:满足层间最大位移/层高要求。该指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DISP.out文件中。规范条文:高规4.6.3条规定: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 之比宜符合表4.6.3的限值。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9、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A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Au/h限值框架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1/800筒中筒,剪力墙1/1000框支层1/1000五.其他控制指标1.有效质量系数:有效质量系数应符合高规5.1.13要求:振型数15,有效质量系数90%。 该指标输出在SATWE计算之WZQ.out文件中。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2.1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2.2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 其最大位移和层间

10、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 板的裂缝数量,宽度。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2.3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 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 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

11、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 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3、轴压比3.1 名词释义:柱(墙)轴压比,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 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 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3.2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砼规11.4.16条抗规6.3.7条,高规6.4.2条同时规 定: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结构类型抗震等级一二三1)、框架结构0.7 0.8 0.92)、框剪、板柱-抗震墙、框筒、筒体0.75 0.85 0.953)、部分框支抗震墙0.6 0.7 -结构体系本身抗震性能较好的话,轴压比的限制就放得相对较宽!抗震性能:213;砼规11.7.13条高规7.2.14条同时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 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 抗震等级一级(9度)一级(7、8度)二级轴压比限值0.4 0.5 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