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78848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资料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第六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准备:斜面、木板、

2、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3、。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表 面状 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 巾棉 布木 板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

4、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2、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5、。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斜面小车实验中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小车在水平面上有一个 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行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在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问题时,一定要认清所提

6、供现 象的条件变化,及物体的初始状态。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 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说明】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除牛顿第一定律使用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研究也是利用此法。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1、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2、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设计、方法、结论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条件七、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题

7、12、预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内容八、板书设计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 二、牛顿第一定律目的: 内容:器材: 说明:(1) (2) (3) (4)过程: 数据收集:分析与结论:推理:九、教学反思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2)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惯性,并了解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事实认识惯性,知道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难点:惯性的大小因素的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及身边的生活现象,让生明确认识物体的惯性及惯性现象。加强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解释与交流,充分让物理走进生活。教学

8、准备水杯、硬纸片、圆柱体、塑料尺、方木块、长木板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历史中有不同的认识,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复述斜面小车实验的设计与组织过程,注意事项和结论。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回答。教师:利用课本中图67的装置做一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猜想与试验后现象对比。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被弹走,而砝码却不动呢?说明物体有保持 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物理学中称其为惯性。板书课题:惯性学生观察实验,进行猜想并把试验后的现象与猜想进行比较,通过师的解释进入新课的探究。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

9、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惯性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惯性的存在性及大小因素的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及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我们知道惯性的存在。那么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质量不同的两木块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2)同一木块以不同的速度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长方木块两个、带有阻挡木块的长木板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分

10、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 有关而与 无关。2、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6-10、11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总结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6-10、11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并初步总结出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初步形成解释惯性的方法。【学生活动2】交流、讨论、展示、总结形成初步认识。【说明】因为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因此要解释惯性现象,必须明确原来的运动状态,具体回答步骤如下:判断研究的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该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结果出现的现

11、象。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惯性及惯性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此内容的理解。【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惯性是物体固有一种属性,是一切体都具有的反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惰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一切物体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力的物体和不受力的物体。惯

12、性有大小,惯性的大小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速度大小、运动状态等无关。惯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由于惯性作用”,也不能与力比较大小。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讨论总结形成统一认识。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本节所研究的内容有:(1)惯性的定义理解及大小因素的探究(2)惯性现象的解释四过程七、作业(课堂完成,师部分批阅)(1)课后作业第2、3题(2)同步探究上的相关内容八

13、、板书设计惯性1、定义: 4、惯性现象的解释:2、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 步骤与过程:(1) (2) (3) (4)目的: 器材: 过程: 分析与结论:3、属性理解九、教学反思 第二节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14、。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代替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通过课本的例子先让学生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换的前提,然后通过最简单的现象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么确定的,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通过实验得出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教学准备 橡皮筋、支架、彩笔、钩码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惯性的定义及大小因素(2)惯性现象的解释四过程(3)列举几个生活中利用惯性和预防惯性的实例学生:复习回答师的问题,加深对上节内容的理解。教师:利用课桌或身边的其他物品组织一个实验:(1)两个同学先抬起一课桌。(2)一个同学搬起相同的位置,达到相同的效果。提出问题:后一个同学所用的力与前两个同学所用的力有何关系呢?板书课题:力的合成学生: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并思考实验中达到相同的效果时,一个同学的用力与两个同学的用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新课的探究。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