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277338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 教学目标 1.1 学问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娴熟的进展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学问的精神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动身吧!

2、 二、新知探究 (一)1、观看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答复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沟通,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教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教师数合起来”就行,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力量。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

3、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当从什么数位开头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头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头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当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争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由于博物馆比拟远,我们给小朋友们预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当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4、假如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行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教师巡察,适时帮忙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力量。培育学生观看、动手

5、操作的力量。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教师比,谁高?谁矮?(教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详细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例如1情境图)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

6、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沟通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展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你

7、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一样的标准进展测量。 教师小结:由于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熟悉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熟悉厘米。 1、教学例2。观看尺子,熟悉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预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拟一下,观看它们有什么一样点呢?(学生可能答复: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拟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

8、,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熟悉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头。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觉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由于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

9、,1厘米的确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熟悉几厘米。 师:刚刚同学们熟悉了1厘米,那现在教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预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沟通。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示学生留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

10、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拟短的那条边,估量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量得是否精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长度

11、单位,还熟悉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逐步培育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力量。 2、鼓舞学生进展算法探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意培育学生的合作沟

12、通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样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 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 笔算加法应当留意什么? 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 合作沟通,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认真地观看图。怎

13、样解决问题?指名答复,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索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沟通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答复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沟通中把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 稳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索沟通争论:笔算减法应留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头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 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展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