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77236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戏》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九里中心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七 年级科目语文章节第四单元课时计数第 课时课题第16课 社戏课时安排 4课时主备人崔志明备课组成员教 学 设 计批注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能力目标: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品质的歌颂。教学重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式课型:新授、精读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问: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这是鲁迅对他童年乐园“百草园”的真情描绘,今天,我们再一次随鲁迅一起作客他的童年乐土平桥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

3、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二、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

4、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三、正音(归)省:xng 行辈:hng 惮:dn 絮叨: xdo 怠(慢):di 撺掇:cundu 凫(水):f 潺潺:chn (歌)吹:chu 蕴藻:ynzo (家)眷:jun 皎(洁):jio 漂渺:piomio 纠葛:jig四、补充注释。(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5、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五、听读课文。(要求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六、划分结构: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第三部分,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七、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

6、容,指导学习第一、二段。一、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辨别字音:行辈、银行、行走 归省、省略 、省悟(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 抵挡、底细; 同伴、搅拌; 鱼钩、钓竿;挖掘、倔强; 豆浆、木桨; 竭力、揭示; 陪伴、赔偿(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 模糊 皎洁 飘渺 婉转 悠扬(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二、指导学习课文。(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

7、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

8、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9、。”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三、布置作业。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3.抄写词语:怠慢 大悟 撺掇 委实 凫水 篙 磕 潺潺 朦胧 婉转 悠扬 疏疏朗朗 瓢 缥缈 融 蹿 踱 颇 懈 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

10、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一、检查上堂课作业。(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二)复述课文第5、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二、学习课文第三段。(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

11、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

12、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

13、技巧。“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四)阅读第1113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

14、庄前进了”一句。3.第12节和13节里哪些词句是跟11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默读1113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要求划出这些词语)“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

15、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七)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课文描写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第14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接着,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也看到近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所以疑为“仙境”。因为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