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工程.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2759631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细胞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植物细胞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植物细胞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植物细胞工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植物细胞工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细胞工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细胞工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胞生物学论文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及展望摘要 此文概要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胚胎培养和试管受精、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以及转基因植物等。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概况;植物组织培养;农业生物技术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研究与结合,植物细胞工程在生物科技领域已成为热点与重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广阔的前景,1尤其在遗传与育种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所以研究植物细胞工程十

2、分有必要,它将带来第二次绿色革命,值得我们去重视与应用。21原生质体培养 1971年,日本的Takebe和Nagata首次利用烟草叶片分离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到1976年,有12种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1983年增加到70种,1986年超过80种,到90年代初期达到100种以上。原生质体培养是80年代的一个研究热点。日本和中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日本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大约70个植物品种的原生质体培养。我国获得了30个以上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豆(Wei andXu,1988)、水稻(Wang等,1989)、玉米(蔡起贵等,1987;孙

3、敬三等,1989)、小麦(王海波等,1989)、谷子(董晋江、夏镇澳,1989)、高粱(卫志明、许智宏,1988)、大麦(颜秋生等,1990)、棉花(陈志贤等,1989)、油菜(Xu,1982)、马铃薯(李耿光等,1988)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32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第一棵体细胞杂种植株是在1972年建立的,美国的Carlson诱导粉蓝烟草和郎氏烟草的原生质体融合并获得了杂种植株。早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茄科的烟草属、曼陀罗属和矮牵牛属,以后逐渐转移到茄属、番茄属、颠茄属和十字花科的芸苔属、拟南芥属和伞形科的胡萝卜属、欧芹属。随着重要粮油作物的

4、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成功,研究对象又再一次转移。用于融合的亲本细胞也由最初的品种间进展到种间、属间甚至科间。亚太地区大约诱导了50多个种间和属间的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植株,其中日本占一半。通过木本植物柑桔类种属间的体细胞杂交,培育出新的柑桔杂交品种(Ohgawara,1995),有性杂交不亲和的番茄+马铃薯间的体细胞杂交也获得了杂种植株(Melchers,1978)。通过马铃薯的栽培品种与野生种的体细胞杂交,得到了抗晚疫病和卷叶病的体细胞杂种(Austin,1985)。白菜型油菜与甘蓝的体细胞杂交,得到了甘蓝型油菜(Sundberg,1986)。科间的大豆+粉蓝烟草(Kao,1977)、大豆+烟草(

5、Chien,1982)也产生了连续增殖的杂种细胞系,更远缘的大豆+水稻产生了愈伤组织(Niizeki,1985)。4日本科学家还利用不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培获得世界上第一个商品烟草雄性不育系,应用这种雄性不育系,又开发了胡萝卜、卷心菜和茄子的F1代杂种。我国科学家利用烟草与黄花烟草和粉蓝烟草的体细胞杂交开发出新的烟草商品品种。3胚胎培养和试管受精胚胎培养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亚洲国家。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有40多个杂种胚培养成功。印度科学家在栽培种菜豆、黄麻和花生的远缘杂交中获得了理想的重组体。日本科学家获得了3个柑桔属、李属和芸苔属品种和5个百合栽培种。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培养结球

6、甘蓝和大白菜的杂种胚得到了种间杂种。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农科院合作育成早熟桃新品种“京早3号”,成熟期比一般早熟桃提前15-20天。5西北植物所得到了节节草和普通小麦的属向杂种。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获得了栽培棉和野生棉的种间杂种。大麦+小麦、大麦+提莫菲维小麦、小麦+冰草(育成新品种小堰6号)、小麦+大赖草、小麦+簇毛麦、小麦+黑麦、硬粒小麦+簇毛麦等也通过胚培养获得了杂种。烟草属间杂种、水稻品种间杂种也已经得到。4组织及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Arregnin和Bonner在1950年首先进行了培养橡胶茎愈伤组织获取橡胶的尝试。1967年,Kaul和Sta2ba从牙签草的组织和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目的

7、次生代谢物呋喃色酮。近50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已经对400多种植物进行过研究,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其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1%。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已达到商品化水平;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三分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在日本,人参细胞培养已达130600L发酵罐,人参根培养达2000L发酵罐;德国用1000L发酵罐培养毛地黄细胞;加拿大用200L发酵罐培养长春花细胞。在我国,人参细胞培养技术也已实现产业化;三分三在80年代即完成了10L发酵罐中试;紫草、三七等的细胞培养也取得

8、较大的进展。西洋参、云南萝芙木、三尖杉、盾叶薯芋、九连小檗、薄荷、柴胡、丹参、当归、青蒿、长春花、紫背天葵、延胡索、水仙、粗榧、水飞蓟、罗锅底、重楼等的细胞培养研究也已进行。利用培养细胞的生物转化能力生产高值化合物,德国科学家进行了出色的研究。6他们在毛地黄细胞的培养中加入生物合成途径的中间化合物毛地黄毒素和-甲基毛地黄毒素,培养细胞以几乎100%的转化速率使之羟基化,变为医药强心剂地高辛。这一技术已实现工业化生产。5单倍体育种花粉和花药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亚太地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1964年,印度的Guha和Maheshwari培养毛叶曼陀罗花药获得了第一棵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

9、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提高产量15%-49%。韩国获得了2个水稻新品种。日本也培育了具有耐寒性和口味较好的水稻品种、具有耐寒性和形状一致的花茎甘蓝品种及具有特别的橙色的卷心菜品种等。迄今为止,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7我国于1970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在70年代成为一个热点,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培育40种以上植物的花粉或花药发育成单倍体植株,其中小麦、黑麦、小冰麦、玉米、橡胶树、杨树、辣椒、甜菜、白菜、油菜、柑桔、甘蔗、大豆、葡萄和苹果等的单倍体植株为我国首创。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了水稻、小麦、烟草、辣椒和甜椒新品种,如单育1号、2号、3号烟草新品种,京花1号

10、、2号等6个小麦新品种,中花8号、9号等15个水稻新品种,总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6体细胞无性系变异80年代以来,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成为继花粉和花药培养之后的又一种实用化的细胞工程育种新方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并且绝大多数变异可以遗传,在再生植株中能够找到在常规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异或重组类型。已经观察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农作物有甘蔗、马铃薯、菠萝、水稻、小麦、玉米、燕麦、大麦、小黑麦、谷子、油菜、大豆、兰花、番茄、茄子、瓜类、甜菜、芹菜、烟草、草莓、桃、天竺葵、倒挂金钟、香石竹、

11、水晶掌和锦带花等。澳大利亚科学家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领域的先驱。他们的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在小麦、甘蔗和其它作物改良中的有效性。通过培养期间施加选择压力已经筛选获得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及其品系,现已作为品种推广。8日本获得了百合、西瓜、大丁草、草莓和兰属的新品种及抗病性水稻、番茄和烟草品系。泰国获得了改良型香蕉和菊花新品种。印度从芥菜和芸苔属中诱导出早熟性、株高、成熟度都较好的变异体。我国近年来在稻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已经培育出抗白叶枯病及赖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含量高于亲本系的水稻变异体。培育的抗盐水稻在1992年就已种植3万亩。还选育出一批蛋白

12、质含量高和白粒的小麦新品系。7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Heimer等人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燕麦、甘蔗、大豆、亚麻、番茄、马铃薯、胡萝卜、苜蓿、烟草、向日葵等重要经济作物。9筛选出的突变体有抗病细胞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逆境胁迫抗性突变体、抗除草剂

13、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等。8植物快速繁殖技术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植物快速繁殖技术、试管苗工厂化生产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技术在7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种类也由以观赏植物为主逐渐发展到果树、林木、蔬菜和大田作物。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欧美国家试管苗的年产量均在数千万株以上,并且以每年7%-8%的速度增加。我国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的研究始于70年代。10“六五”期间主要是研究、积累阶段,到“七五”期间研究成果开始向应用转化并大见

14、成效。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兰花、香石竹、月季、菊花、唐菖蒲、百合、花烛、非洲菊、蒲包花、大花萱草、非洲紫罗兰、大岩桐、重瓣玉簪、花叶芋、瑞香、橡皮树、草莓、茶花、桉树、杨树、苹果、柑桔、枣树、枸杞、醋栗、葡萄、木薯、无籽西瓜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试管苗的年产量已由90年代初期的2000万株左右发展到现在的5000万到1亿株以上。此外,一些生产上适用的技术也不断被开发出来,如微型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马铃薯脱毒小薯的喷雾无基质栽培技术等。9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

15、状体的植物已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1977年,Murashige第一次提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特点,把胚状体包埋在胶囊内形成球状结构,使其具有种子的机能并可直接播种于田间的设想。11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并且在胡萝卜、苜蓿、芹菜、花椰菜、莴苣、花旗松等植物上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欧洲将人工种子研究纳入“尤里卡计划”。印度、芬兰、瑞士、韩国等国也开展了研究。我国人工种子的研究开始于“七五”期间,并且被列入了“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对胡萝卜、芹菜、黄连、苜蓿、西洋参、云杉、华

16、腺萼木、四会贡桃、番木瓜、芫荽等十几种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前这一领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模拟人工种皮。相信随着人工种皮制作和其它一些问题的突破,人工种子总有一天会实现工业化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根本性的变革。10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及种质库的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的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许多植物的组织培养物在液氮中超低温保存以后,仍然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胡萝卜和烟草的悬浮细胞超低温保存6个月以后仍然能恢复生长并分化出植株。超低温保存的材料,可以是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和花粉,也可以是胚状体、幼胚、芽和茎尖分生组织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近20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1转基因植物1983年,人们从细菌中分离出分解抗生素的基因,并且转移到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