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题文档.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75768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实验题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理实验题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理实验题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理实验题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理实验题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实验题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实验题文档.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实验题甘肃省天祝一中 李自新 实验题例析解题要求:解答地理实验题如同理、化、生学科的实验题,一般也应从“实验目的”(往往题目中已给定)、“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四个方面展开。例1. (05年广东考题)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解析:(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等。(2)实验步骤: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偏转的方向;再次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步骤,但旋转方向与相反。(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

2、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例2. 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用自备的物具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画出晨昏线,试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解析:(1)实验用材:一只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状物表示地球;一只发光的灯泡表示太阳。(2)实验步骤:将发亮的灯泡对着不透明的小球,可见只有半个球面被照亮;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将小球按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则可见亮半球与暗半球在不断更新。(3)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可说明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背着太

3、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昼夜半球就不断地进行交替。例3. 自备器材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解析:(1)实验用材:选一个球状物如乒乓球。(2)实验步骤:将虚拟的球状物北极点朝上(指向北极星附近);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上方看球状物的旋转并确定旋转方向;再将虚拟的南极点朝上,旋转方向与相反,并观察此时从南极上空看球状物的运动方向。(3)实验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侧视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朝上空着,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例4. 设计一种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简单易行的方案,并试

4、着测量该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要求写出实验用材、步骤、结论并作简图加以说明)解析:(1)实验用材:取长1m左右的木杆或竹竿(做圭杆);长2m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刻度尺、量角器等。(2)实验步骤: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见图O点处;以O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OA为半径画弧AD,并画出OA线;当下午某时刻的杆影末端落到AD弧与B点时,画OB线;作AOB的角平分线OC;第二天当杆影OE落到OC线上时,就是当地地方时正午12点,同时OEP就是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3)实验结论:通过圭测法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某地所在的经线时刻即为正午12点,说明当地正

5、午12点的太阳高度就是该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例题5(12分)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海洋与陆地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解析:(本题满分12分)1.实验用材:水、沙子、烧杯(2个)、温度计(2支)、带夹子的铁架台、大功率白炽灯、手表、纸笔等文具(2分)2.实验步骤:(1)在室内把装有相同体积水和沙子的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两侧,把温度计分别插入水和沙子中,并用夹子固定。(1分) (2)用大功率白炽灯对水和沙子同时加热到相同温度,并记录此温度。 (1分) (3)把步骤(1)的装置移到室外阳光下,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2分) (

6、4)把步骤(1)的装置移回室内,观察降温过程,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2分) (5)把记录的温度转绘成曲线图,比较水和沙子升温和降温的快慢,从而得出结论。(2分)3.实验结论:水升温和降温都比沙子慢,即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说明海洋气温日较差比陆地小。(2分)例题6岩层受力会发生褶皱,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右图是一个水平岩层的剖面图,读图后完成:(1)在空白格上绘出“背斜成山”至“背斜成谷”的演变图示。(2)用文字对图示加以简单的说明: 最初形成的沉积岩层一般是水平的; ; ; 。解析:(12分)(绘图(见右)每格2分,共6分;回答问题每点2分,共6分)岩层受到挤压上拱形成

7、褶皱,背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形成裂隙被侵蚀顶部被不断侵蚀,形成谷地,背斜成谷例7、测量当地的地理纬度取一个小型望远镜,在它的一侧粘贴一个量角器,在量角器的中心位置固定一个螺栓(或粘一个小钉),拴一段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一个重物。阴历十五以后,选一个没有灯光的地方,将望远镜瞄准北极星(望远镜里没有十字的话可在目镜上用水笔划一个),此时看绳子在量角器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地理纬度。例8、测量当地的经度和太阳高度取一个木板或纸板在上面划出一长线,并划出刻度(表示长度)。在长线的一端垂直木板(纸板)树立一木杆,长度1O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学原理绘制一个影长和太阳高度关系的表格备用,在晴朗的天气里将

8、它放置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针找到北方向并将板上的刻度尺对准北,在太阳光产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时记录下北京时间和影长(可记录多次求出平均值),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的经度和当日的太阳高度。例9、地转偏向力的观测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可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某点滴一滴红墨水,你就会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上向下观察,你可以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进行演示观察,从南极上向下看,可发现墨迹向左偏转。例10

9、、试验植被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自制两个木盒,一般为50厘米长、10厘米高(也可以找两个废旧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木盒)。两个都放满泥土,一个种上杂草,一个什么也不种。放置在开阔的地方并与地面成30。当杂草长好后,用浇花的洒水壶模仿下雨,将水淋到两个木盒上,观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也可以将流出的水收集到水桶中,经过沉淀计算一下含沙量。例11、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 在没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灯光的夜晚,将准备好的照相机对准北极星,用慢速胶卷,开B(T)门,放置几个小时,在胶片上会留下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就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例12、密度流的形成”实验仪器并演示实验材料:1.一个30CM5CM

10、10CM的玻璃水槽,且水槽中间有隔板,隔板上下有二个小洞。2.水和有颜色且不溶于水的油若干油水实验步骤:第一步:在水糟中间插入隔板第二步:将隔板上下二个小洞密封第三步:在隔板两侧分别加入水和油,要求水和油的深度一样第四步:演示,将小洞打开第五步:观测水和油的流动(下面小洞水流入油中,上面小洞油流入水中)、实验结论:油水水油密度流的形成:由于密度差异,使密度大(如演示中的水)的海区底层海水流入密度小(如演示中的油)的海区表层海水是密度小的海区流入密度大的海区例13 “储油构造原理”实验仪器并演示实验材料:1、长80厘米左右的透明塑料管2、和有颜色且不溶于水的油若干实验步骤:第一步:将等体积的水和

11、油装入透明塑料管,并将管的两端密封第二步:将其平放在演示台上,第三步:观测水和油的位置(水在下油在上)第四步:将其弯曲呈蛇形悬挂在演示架上第五步:观测水和油的位置(水在向下弯的部分,油在向上拱的部分)实验结论:石油、天然气因密度小而富集在密封的背斜中心。孔例14“自流井的形成”实验仪器并演示实验材料:1、长80厘米左右的透明塑料管2、水实验步骤:第一步:将透明塑料管的一端接进水口,另一端让其开口并垂吊在演示架上,高度比进水口低些,使透明塑料管呈U型管第二步:让进水口进水,透明塑料管开口端出水第三步:在透明塑料管的U型弯管的上侧用针扎一个小孔第四步:观测小孔水流情况(水会从小孔水流自动喷出,喷出

12、高度不超过进水口和出水口连线的高度)实验结论:U型弯管犹如承压水的承压区,进水口相当于承压水的补给区,出水口相当于承压水的排泄区,从小孔喷出的水犹如承压区的自流井,其原因是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二个隔水层之间,受到来自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压差所产生的静水压力。例15热力环流实验(9分)请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设计一个能验证热力环流的小实验(1)实验器材(2分):(2)实验过程(2分):(3)观察到的现象(2分):(4)结论(2分):(5)请列举出两个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1分)。例15(9分)以下只提供两个参考方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但每一小题的得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方案一:(

13、1)实验器材:(2分)水,水槽(或金属面盆,或类似的能加热的容器),红墨水(或类似的染料等),铁架,酒精灯(或小电炉等热源)(2)实验步骤:(2分) 先在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水(水深2030cm),将其置于铁架上。 轻轻地在水槽中间滴入数滴红墨水(注意不要使水扰动)。 将酒精灯置于水槽中央加热(火不要太大,因水温太高,对流太强烈,效果反而不好)。 (3)观察到的现象:(2分) 红色的水从水槽中央缓缓各升起,到水槽边缓慢下沉。(4)结论: 中间水受热,密度变小而上升,并向四周运动;周围水温较低,密度相对较大而下沉。形成热力环流。(5)山谷风;海陆风;季风;城市热力环流等(1分)。方案二:(1)实验器材:(2分)稻草或木材等;火种(2)实验过程:(2分)选择一晴朗无风的天气(白天夜晚即可),在安全开阔的场地点燃一堆火。(3)观察到的现象:(2分)观察到火苗从中间向上升起,草木灰也跟随火苗上升,在四周有草木灰纷纷落下。(4)结论:(2分)火堆中间温度最高,密度最小,气流上升,火苗和草木灰随之而上升,四周气温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在重力和下沉气流的影响下,草木灰也跟着降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