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7434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他,没有一张文凭。史学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吴宓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个人,就是陈寅恪。陈寅恪被清华学校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仅35岁,又被公认为“教授的教授”。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大神”级的存在,他的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火炬和标杆。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因病离世。怀念陈寅恪先生,不仅是在瞻仰他的学识,更是在纪念他的精神。大师简介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

2、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梁启超由衷地佩服道:“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著名历史教授姚从吾说:“陈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大师语1.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2.小穷,则以诗相勉

3、。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3.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大师范一、留洋不求文凭的学问大家1902年,12岁的陈寅恪开始了海外留学生涯:先是以自费生身份留学日本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4年后因病回国;1910年开始,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就读。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原来,他不求学历,只求学问。他在留学期间的想法便是,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多,他便去哪里读书,去哪里研究研究。学位对于他就是一张纸,装到脑子里的知识,才是自己真真切切学到的。正因如此,他

4、具备了梵、巴利、英、法、德等二十余种语言能力,他还学习物理、数学是中国人中阅读德文原版、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一人。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闻名。【适用话题】追求学识;踏实;不虚荣二、大师上课不一般陈寅恪记忆力非常惊人,讲课时所引用的知识从不用翻书,张口就来,如数家珍,而且连出处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好奇的学生记下了他所引用的资料,过后到图书馆一查,果然一点儿不差。有一回上课,学生王永兴读课文至某一段,端坐在椅子上的陈寅恪突然把手一挥,示意他停下来,并要求重读,王永兴知道自己很可能是哪个地方脱漏了,重新一字一句慢慢地读,果然发现刚才脱漏了一个字。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

5、刘文典请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这次考试,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对于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

6、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查考生思想條理。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可见陈公名望颇能服众。【适用话题】博学多才;课堂风采;以才服人三、大师学问令人信服1925年,清华学校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迎来四位导师,前三位无一不是文坛翘楚: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作等身的梁启超;才学过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而最后一位让人大跌眼镜:无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本事当导师呢?所有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到清华学校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给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

7、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顾问。那清华学校的学生们便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溥仪的同学了。这副对联让学生们听了如沐春风。他又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四不讲,是他讲课的最高境界。果真他一张嘴,学生就彻底服气了!他的学问纵横古今、贯通中西。他迅速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而且经常这些学生一转头,发现自己的教授们,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听得入迷。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哲学专家冯友兰、朱自清等高水准的教授都跑来听他讲学。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听他的课,

8、是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因此,学生们尊敬地称呼他为“太老师”“教授的教授”。当时的华北学术界分成本土派和留洋派,两派对立,互相鄙视。但无论哪一派,对陈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他不仅是国内的大师,还是世界的学术权威。有一次,他在英国主讲东方学与汉学,欧洲各国汉学家云集于此,但能听懂他的课的学者寥寥无几,因为他广征博引,更引用多门语言,一般学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头。中国学者蓝文征是陈寅恪的学生,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馆吃饭,遇到了白鸟库吉等许多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其中一位刚从东北拿回一张中国地契,说是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供大家传阅。大家看后都

9、赞叹不已,没有异词。等传到蓝文征手里时,他却说:“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白鸟听到后很惊讶,要他再看看。蓝文征坚定地回答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白鸟听完后很服气,他问蓝文征:“你认不认得陈教授?”蓝文征说:“陈寅恪先生,那是我恩师。”白鸟一听竟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过手来,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态度。白鸟库吉这位日本史学界的权威人物,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阳一样高,却在听到蓝文征是陈寅恪的学生后,马上变得恭恭敬敬的。原来有一次白鸟研究中亚史问题,遇到困难,写信请教德、奥学者,却无人能解,直到找到陈寅恪,问题才解决了。白鸟感慨道:“如无陈教授的

10、帮助,可能至死不解。”【适用话题】精益学问;实力;能力四、用行动诠释爱国情1939年,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可就在赶往英国的路上二战爆发了,他被迫暂居香港。1941年,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当时陈寅恪家过得十分拮据,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让女儿吃上白米饭。日军司令就派宪兵队给陈家送面粉,但他坚决不肯吃敌人的东西。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宪兵边往屋里搬面粉,陈寅恪和妻子边往屋外拖面粉。日本人曾出资四十万元,请他办东方文化学院,他冒死拒绝了。只要他答应日本人的要求,全家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领着高薪,

11、过得舒适而体面,并随时可以得到日军的保护。但他却以“拒绝”二字,挡住了诱惑。1942年,有人又奉日方之命,请他到已经沦陷的上海授课,他再次拒绝。之后陈寅恪历经艰辛才偷偷潜出香港,先后到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职,不久后移居燕京大学教书。他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在学校窄小的出租房内,就着昏暗的灯光,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陈寅恪的大女儿取名“流求”,二女儿取名“小彭”,根本不像出自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大家族,因为台湾、澎湖已被日本侵占,他要女儿铭记国耻,铭记这两个岛屿是祖国国土,神圣不可侵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即将落入敌手。当时陈寅恪患有眼疾,医生说要及时入院手术治

12、疗,不可延误。若接受手术治疗,需疗养一段时间。但久留,他怕遭到日本人挟持。就算瞎了,他也不愿成为亡国奴!陈寅恪毅然放弃手术治疗,带着妻女,离开北平,决心用左眼继续工作(详情可参看本刊2019年第10期P77比清华北大还牛的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值得每个中国人看)。抗战胜利后,为了治疗眼睛,他再次去牛津大学任教。没想到,英国医生给他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他辞去聘约,返回祖国。等回到清华园,他已双目失明,但他依然坚持教课,为国家培养人才。【适用话题】爱国情怀;骨气;尊严五、以虔诚之心作严谨之文晚年陈寅恪的封山之作,是为明末清初的烟花女子柳如是立传。自1953年撰述,至1963年完稿,约85

13、万字,耗费宝贵的十年光阴。不少人惋惜,以陈寅恪的学问如此“小题大做”不值得。但对他而言,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就是要借传修史,“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陈寅恪赠蒋秉南序),为这个受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秉笔直书,“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而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学术宗旨升华到民族信念的高度。陈寅恪扩展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和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著作的形式很傳统,提出的问题很新颖,考证的思路很现代。常以考古与文献互相释证,以中文与外文互相补正,从原始史料中发掘义理内蕴,甚至以诗证史,开拓新史料、新研究、新观点。柳如是别传就是通过诗文来考证历史的典范,以丰富的史料、精密的考据,凸显

14、陈寅恪史学理念、治史方法、学术精神,浓缩其一生的学养、志趣和感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中认为,柳如是别传“其价值绝不在一部通史之下”。【适用话题】严谨;考究;民族精神;自由与独立大师趣名字读音按照现在的词典,陈寅恪“恪”应读作“克”(拼音:K)。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Yin Koh Tschen”。但季羡林、王永兴等都念“qu”,陈先生的女儿也念“qu”。中山大学的一些老人还亲眼见过当年有人把“恪”念成“K”时,陈夫人唐筼还纠正说“恪”字要念“qu”。专栏作家翟华曾写文考证:“为什么同一个恪字,陈寅恪本人读ko,而陈夫人、子女以及同事、学生坚持要读确,而陈寅恪本人也不去纠正呢?对这个似乎令人疑惑的现象,我认为并不奇怪。我推论恪字念ko是家乡音,而读成确是字典音。尽管说文解字和新华字典都只标出了克一个音,但是这并不能排除陈寅恪生活的民国时期的字典上恪字还有另外一个标准读音,也就是确音。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辞源,其恪字条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亦读如却(即qu)。193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也收有恪的两个读音。1979年上海辞书版辞海注音为:恪(k课,旧读qu却)。直到1985年12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才把恪统读为克。但是,直到现在,沿用了民国体系的台湾字典上的恪字依然有克和确两个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