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74325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学习目标:了解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学习内容:所谓方法,通常就是“指向特定目标、受特定内容制约的有结构的规则体系”。可见,方法是受价值观和内容制约的,它是人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特定的操作系统和步骤,而且这种操作系统和步骤是有其自身结构的。而教学方法,那就是“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4.4.1 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一样具有多样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是一个变化的和综合的概念。(一)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数学的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2、,它源于不同的教师的不同的教学实践。但是,如果从课堂学习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看,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1、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往往就是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如讲解、提问、示范、演示等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提示型的教学方法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其次,它能帮助学生首先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因为教师的讲解、示范等导向性的提示活动,是在自己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设计之下完成的;最后,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效地帮

3、助学生更快地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当然,提示型教学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弱点。首先,在实施中容易滑落到“机械学习”的陷阱之中,因此,在运用提示型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当时常注意到理解和理解下的认知建构是学习的主要任务,积极思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其次,它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重新能力方面是较为欠缺的,因为教师的提示非常容易成为学生思考和问题解决的导向,一旦这种导向被明确化后,就会使学生的思考陷入复制和机械化;最后,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往往呈现出人际互动和经验分享方面的不足。 提示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这样一些具体的形式:(1)讲解讲解也可以称之为口述,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述和讲解,将知识的发生、本质特征、概念之间

4、的关系、性质等等清晰地告诉学生,使学生能记住并内化自己的认知结构。(2)示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各种示范性的互动,来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规则学习时,教师往往会先示范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这个示范导向来逐步掌握运算方法。(3)呈现主要是教师通过呈现一些实物、挂图或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手段来获得对对象的认识和把握。例如,在一些几何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往往会先向学生呈现一些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观察这些几何体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归纳出这些几何体的本质特征。(4)演示主要指教师通过动态的方法将对象的发生过程演示出来,以便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概括出对象的本质特征。

5、例如,在学习“角”的知识是,教师往往会先将两根一样长的小棒重叠在一起,然后固定其中一个端点,开始旋转一根小棒,并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旋转过程,并思考,你这时发现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同时,通过对旋转过程的观察,学生有可能体验到这样的认识,即角的大小与射线(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射线(边)的旋转长度有关。2、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所谓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指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对话与讨论、实验与尝试等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主要在于,首先,能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主动建构的能力。因为学生要对特点的问题情境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才有可能

6、提出问题,并以这个问题为导向,开展探究性的活动,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获得数学认知、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素养;其次,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共享的能力。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师生的对话,特别注重师生间的质疑问难,特别注重师生间合作性的探索;最后,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特征较为明显。因为每一个人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比较费时,无论是对话式的交流,还是探究式的操作,抑或讨论式的交流,在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

7、形成数学认知等方面,都会许多的反复,有许多的偶然性;其次,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对于掌握系统性的数学知识来说,其功能要稍弱些。最后,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掌握的不好,还往往容易落到无谓的对话、形式性的讨论和无效的操作等获得中去,降低学习的质量。因此,在运用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时,至少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1)对话在对话中要注意:首先,师生的对话是以学生能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为特征的,不能将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引导,而不是将学生的表述硬纳入所谓规范的轨道;其次,教师的引导要留有思考的余地,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最后,切忌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一一对话”的局面,即教师提

8、出一个问题,请某个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纠正这个学生的回答,该学生再复述教师的回答。其他的学生就成为了一个无需思考的旁观者。(2)讨论在组织讨论中要注意,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但又有一定思考空间的讨论主题;其次,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和全员参与,要求学生在小组汇报时,必须要回答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小组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有了不同的意见;第二,我(即汇报的学生)或我们小组最终的意见是什么?第三,小组中那个(些)同学的意见或想法对我有了什么样的帮助。(3)操作在学生的尝试性操作实验中要注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操作的目的,明确操作的对象;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尝试性实验操作的

9、过程中及时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的习惯;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在小组操作性的学习中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享的能力。3、自主型的教学方法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就是的控制性大大地减弱,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占了主导的地位。它提出都是由就是先提出问题,或呈现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独立的(或在就是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下)去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表现在它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10、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这种教学方法还注重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不同所造成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风格差异性。同样的,注重类型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经验与能力储备,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就并不太适应采用注重类型的教学方法;其次,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手学习内容的限制较为明显,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完全适合采用注重教学方法的。例如,一些“构造性”或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以及某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等;最后,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而且学习也较为费时。在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时,至少应注意这么几个问题:(1)课题即教师

11、要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或者教师要设计好良好的学习课题;或者教师要规划好合理的主题;等等。(2)手段在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中,教师还是需要充分考虑到课堂学习的组织手段的,例如,准备向学生提供那些帮助(演示、呈现抑或提问等)?将整个课堂学习分为哪几个主要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如何分配已有的学习资源?等等。(3)计划在自主型教学方法的学习中,教师对学习过程的预设性和控制性相对是较弱的,但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尽可能地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预想好给予学生帮助的形式和内容;其次,还要能充分预计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需要,并预想好在什么时候是提供满足这种

12、需要的各种条件的最佳时机;此外,还应精心设计好学习的评价的目标和方式,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在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对学生在陈述自己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时,教师将在那些方面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指导?(二)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有许多具体的且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被提炼和总结了出来,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教学方法。例如有:1、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能系统的、清晰的将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好的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形成分析

13、推理等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有三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教师的讲解不等于简单的教师“讲”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第二,教师的讲解要善于“设疑”和“质疑”,这样才能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思考;第三,教师的讲解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应最大限度地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创设良好有效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探索和思考。2、启发式谈话法也叫对话法,它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的一类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能激发学生充分地进行思考,并能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在使学生获得数学认知的同时,发展他们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有四点是必须要

14、引起注意的。第一,精心设问 (1)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 (2)问题要具有启发性(3)问题要有系统性 谈话法是以教师的问题引导为基点的,教师的问题应具有明确、有思考性、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特征;第二,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提问形式要多样化。切忌将这种对话理解为就是“一一对话”的活动,使某个对话活动发生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人行为,其他人则成为事不关己的“听众”;师生的对话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因此,不必强求学生表述的语言必须与学术性对话的一致性,只要学生的表述清晰可懂,教师就不要给予太多的干预和控制;第三,倾听回答(1)提问之后不要立即让学生回答,而应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 (2)

15、教师要有耐心,让学生把话说完 (3)在倾听的同时要进行分析判断(4)要尊重学生,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决不可心不在焉 (5)在一名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延迟几秒钟作出反应 第四,做出反应(1)反应要及时,尤其对错误的意见要及时纠正,决不可让错误“先入为主” (2)评价要科学,不能信口开河,随心所欲 问题的思考性决定了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之间要留有一个的时间空间,缺乏思考性的对话是一种无效的学习行为。3、演示法就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呈示(如呈示实物或模型等)或演示(如演示对象的发生或对象的运动规律等),让学生去观察,从而使学生发现对象的本质特征的一类教学方法。在这里,呈示或演示仅仅是手段

16、,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辨析、讨论,概括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是目的。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有三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教师的呈示或演示要有典型性,使对象的特征能明显地显现出来;第二,教师在呈示或演示之前,要给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和思考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第三,在呈示或演示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对话,而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而是具有一定的思考性。4、实验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类教学方法。就课堂学习而言,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或已经初步构建了对对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验证性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知识的内含,从而真正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探索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探索性操作,通过自己多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