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评课稿.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2740034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有引力评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万有引力评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万有引力评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有引力评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有引力评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古论今验证万有引力 旁征博引彰显三维目标 听徐龙旭老师万有引力定律汇报课有感课后,所有听课教师第一评价都是:徐龙旭老师讲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节奏适中,有条不紊。足见徐老师对于这节公开课的态度之认真,准备之充分,师生们都感到徐龙旭老师十分“给力”。他为我们娓娓道来卡文迪许的故事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终身未婚。卡文迪许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学者,直到79岁高龄、逝世前夜还在做实验。卡文迪许一生获得过不少外号,有“科学怪人”,“科学巨擘”,“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

2、等。1798年他完成最后的实验时,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学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扭秤实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卡文迪许是这样测量地球的密度的:先求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常数,再推算出地球密度。他的指导思想极其简单,用两个大铅球使它们接近两个小球。从悬挂小球的金属丝的扭转角度,测出这些球之间的相互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求出常数G。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被誉为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卡文迪许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采用自己设计的“扭秤”为工具,后人称为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 人们为纪念这位大科学家,特意为他树立了纪念碑。后来,他的后代将自己的一笔财产捐赠剑桥大学

3、于1871年建成实验室,并以整个卡文迪许家族命名。该中心注重独立的、系统的、集团性的开拓性实验和理论探索,其中关键性设备都提倡自制。这个实验室曾经对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6人。麦克斯韦、瑞利、J. J.汤姆逊、卢瑟福等先后主持过该实验室。徐龙旭老师以卡文迪许的故事为线索,导入这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徐老师给出了两条求质量的方法,先是多媒体显示,然后再在黑板上板演,他仅用一只粉笔就为学生重现了卡文迪许计算地球质量的过程。让学生在数据中感受到物理的美,宇宙的有序,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常常来源于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后

4、来正确的思考与演算。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伟大的探索精神。最优秀的教育总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怪听课的教师情不自禁地说:“我很感动,你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科学家划时代的发现过程,感受到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相辅相成”。优秀的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教学环境、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本节课内容安排很紧凑,从故事性、趣味性入手介绍科学家与科学史,亲切、自然,多媒体运用合理,图文并茂,颜色、字号搭配合理,显示醒目,重点突出、强化到位,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很有进步”。评课的时候,李学龙老师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评价徐龙旭老师的这一节公开课,我觉得再恰当不过了。徐龙旭老师这节课谈古论今,生动演绎了物理学上最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旁征博引彰显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是太给力了! 孟淑玲2012-1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