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273826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 “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认为应该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让生活与课堂统一;重视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动手;提供可用素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词: 积累 生活经验 提高 数学素养 统一 鼓励 引导 思维能力正文:“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内化了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既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又包括学生在学校数学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教师由原来的包办代替转变成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

2、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数学逻辑、探索数字奥秘、思考数学难题、交流数学应用。这样的课堂是“活”的,学生要想适应这样的课堂,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经验”。这里所说的经验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数学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多种数学活动,比如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般而言,经验极具个性,是个体的自我创造,个性的再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做法:一、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让生活与课堂统一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

3、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看起来很抽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首先就应将生活当作他们认识发展的活水,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们去感受、理解和体验。1.创设与现实生活情境贴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创设与现实生活情境贴近的教学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认为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于是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

4、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如“小红要买一个1元钱的卷笔刀,可她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她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她?”,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2 个5 角, 还有的付10 个一角, 也有说付5 个2角等等。又如根据购物要求“只购两种商品,使结果是整元数,应购哪两种?有几种购法?”,在开放的生动的现实情境运用中, 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并发展了思维。2. 创造一些具有“实况性”的学习机会研究表明,如果教学情境与日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类似,那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更容易迁移,更容易转化为数学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尽量多获得

5、一些“实况性”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你本组中的同学生日在几月,是什么季节的。2)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收集结果,每组人的记录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3)合作收集整理制成统计图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收集他组数据、整理数据。4)展示自己的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采访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是一个生活化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

6、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3.重视学以致用,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把知识经验提升为策略经验,让学生综合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既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又能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票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

7、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提高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二、重视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动手。活动是经验的源泉,不亲历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经验。课堂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学具按照学习内容和教师要求进行的实际活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心理学家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纸上得来终觉

8、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对于孩子们来讲,动手做始终是他们最欢迎的学习形式,只有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灵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在认识圆的直径和半径特征时我就设计了下列的动手活动:1. 要求学生画圆并要求学生标出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2.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进一步深入研究半径和直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

9、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这个实践过程是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一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所获得的数学感知,远大于在课堂上老师们“苦口婆心”的讲解,这样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会以此类比其他的知识点,这样的获取数学知识,学生会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比如我们在问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和是多少时,有的同学会亲自动手用剪刀剪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再剪掉三个角,这样他在把三个角拼接在一起时会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那么他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样的在四边形内角和上,学生们会以此类推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个过程,学生费时

10、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这样的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得到的知识会让学生更好的去记忆,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了,这种来源于生活实践初步得到的东西也并不是所有的都符合数学原理,这样,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都是圆的,甚至他们玩的气球都近乎圆形,会得出所有的球类都是圆形的结论,先不管结论正确与否,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

11、确实通过了自身的观察去主动感知了一些数学问题,并且得到了自己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片面的,这时,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去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式,不能草率的做一些结论,告诉他,并让他在去观察诸如羽毛球、橄榄球等非圆形球类,再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先前的结论,最后得到自己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经验加上老师正确的引导正好构成了师生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吸取知识,而且也会得到在某些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来源于自身的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三、提供可用素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发现一些教学素材的同时,老师也应该多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可用的,并且适合该年龄段的素材,以

12、此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每个素材上,通过观察、思考并且记录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老师提供的可用素材只是引导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去了解,如何从感性的认识过度到理性的去认识得到的东西,还要老师们正确的方法去给予学生一个自身实践的平台。比如,在一些节庆日,很多商家会打出一些商品不同的几种优惠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去了解哪种优惠方式优惠的最多,或者这几种优惠方式在何种情况下是最优惠的等等,来引导学生主动的去通过自身实践学习知识,并且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