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697050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由于(传奇)伯乐是负责治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阅历),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视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知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

2、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方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一样,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方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查找。索是查找、觅求,骥是好马。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2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念,常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

3、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把戏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疑心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态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态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赶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观察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态毕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最终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

4、他感处处处新奇,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观察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方生搬硬套,机械地仿照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特长,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事也丢掉。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3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把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旧感到不满意。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

5、了避开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减弱霍氏的权力。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实行(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可怕,他们打算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汉宣帝得知消息后,立刻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今以后,汉宣帝开头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兴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富强富强。(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化而来,表示兴

6、奋精神,想方法治理好国家。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4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预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议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肯定实力,一举毁灭它唯恐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预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需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战胜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

7、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猛雄壮。其次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翻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忧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裂开),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5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经常逃学,到

8、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温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慨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假如成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连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固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

9、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殊用功,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肯定会胜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假如在学业上能仔细、努力、有恒心,成绩好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6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学问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学问,学问大有进步

10、。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同意,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当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抱负: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飘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连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

11、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方有志之士,准时振作。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7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特地讲究浪费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肯定要危急啦!” 襄王听了,很不快乐,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有意说这些险恶

12、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答复说:“我实在感觉事情肯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有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假如你始终宠信这个人,楚国肯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毕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真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抓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方法;庄辛很恳切地说:“我听说过,观察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定是遭到凄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依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

13、误以后,假如抓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量事情的进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急躁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8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非常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许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训练)诱导他们。镜面王叮嘱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

14、了一群盲人,带着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叮嘱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着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立刻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其次天上午,镜面王召集全部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拢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立刻宁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答复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叙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

15、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当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的确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如同簸箕。最终,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辩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论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的确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