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67491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民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一、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内涵民主公民:j1理解这一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统治(政治)的体制(公民产生、生存的政治条件),一个是参与这种体制的权利。民主公民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突出自治、权利、平等、参与等价值。国民:公民指称的是一种国民资格,是国民的别称。这里“国”处在主导地位,而“民”处于从属地位,这与民主公民概念中突出公民,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戒备与制衡有不同的意味。国民教育:这种公民教育虽然也有政治参与的要求,但更突出对现行政治的拥护与认同。第二,这种公民教育往往虽然承认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更强调作为公民的义务,将承担义务作为获得公民资格的前提条件。第三,这种公民

2、教育着力培养的是既拥护现行政治,又认同本民族文化传统、守法爱国的国民。公共人:j2作为公共人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存在于市民社会、具有市民美德的人。这种意义上的公民,政治(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意味淡化,社会意味深长,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公共人的培育:在公民教育领域强调“公共性”、“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民德性”、“公共美德”等。二、各国公民教育的概览1.不同国家公民教育的内容不同 法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架构可以概括为三大要点:民主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和法律知识,各种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的公民和政府的国家标准中规定,优良的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

3、识、公民技能和公民性格。正式的公民教育主要集中于中学阶段,开设的课程包括“公民学”、“民主原则”、“政府”及“民主问题”等,此外,社会科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法律教育、消费教育、能源和环境教育等。 英国将公民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八个方面,即:社区的根本特性,多元社会中的角色和关系,作为公民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家庭,活动中的民主,公民和法律,工作、就业和休闲。英国学校公民教育有三大特点:一是以公民科和历史科为专门课程;二是以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手段;三是以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PSHE)等为辅助课程。 12种加拿大公民教育应该培养的公民

4、特质(加拿大人、世界主义者、共同体、传承文明、沟通、批判性、创造性、好奇心、关心、能力等)。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由公民学教育和公民身份教育组成。公民学教育是教给学生所应了解的关于民主政治文化与机构的知识,通过正规课程来完成。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州和地区,公民学教育都是通过社会与环境科、历史或地理来教学。公民身份教育主要是提高参与能力,通过正规和非正规课程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身份,在一个处于多元文化背景的民主社会中,为维护大众利益作出合理、正确决定的能力。 韩国的公民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忠于职责的意识,强调公民对法律的遵从,着重培育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5、、公正意识以及作为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意识,尤其强调学生作为公民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极力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教育方针,倡导“个人行动、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既明显具有东方式的重视道德教育的特色,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建立统一的“新加坡人”国民身份,维持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 日本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驰骋于世界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规教育、经济教育、国际理解教育。2.同一国

6、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民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阶段,其内容也是不同的,如日本: 第一阶段:战后改革时期的公民教育(19451955年),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主主义价值上,其目标是培养“有为的民主社会人”。 第二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公民教育(1955年至1970年代中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族主义价值上,以培养“国家公民”为目标,强调国家意识和为国效力的精神。 第三阶段:成熟化社会时期的公民教育(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驰骋于世界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 作者:郑可君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由于每一种政体类型的城邦都必须设法维持内部

7、秩序的稳定,因此它们必然会设计符合己身利益的公民教育,使公民具备该类型城邦所需要的德性。譬如说,民主政体期待所有公民都热心参与、珍惜自治与平等;暴君政体则训练人民服从权威,即使满腹牢骚也不敢反抗。贵族政治强调荣誉与优雅的品德,寡头政体则引导百姓重视财富所能产生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甲国所谓的好公民未必就是乙国的好公民,因为其公民教育所标榜的德性不同。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好公民不一定就是普遍意义下的好人,而好人也不一定就是好公民,因为好人必须具备完美的德性,而好公民只要拥有该国所肯定的条件即可三、我国的公民教育1.我国公民教育的曲折发展: 上海群益书社1913年翻译出版的美国公民学,是中国

8、最早引进的公民读本。此后,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熊子容编的公民教育,成为中国自己编写的最早的公民课教材。1949年以后,政治教育取代了公民教育。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臣民教育,中国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1985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政治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学政治课从此改为“思想政治课”,中国的公民意识开始逐渐普及开来。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当前加强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其一,中国正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共十六大报

9、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目前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就是为未来有序的政治参与作准备。 其二,市场经济孕育了公民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权利意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需要造就大批能够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合格公民。 其三,中国正面临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需要融入国际社会,需要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全球化不但要求我们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合格公民,而且也要求为21世纪的世界培养合格公民。 其四,中国社会正在从传

10、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然而,中国几千年臣民教育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有赖于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人”。所以,我认为,目前在中国推进公民意识教育时机已经成熟。3.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七大报告。由此,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应着眼于以下方面:(1)培养认同国家,尊重宪法精神的意识;(2)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3)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4)培养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革除权力本位意识;(5)培养纳税人意识;(6)培养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能力和与征服的谈判能力;(7)培养爱护

11、环境、保护生态的科学发展观等等。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公民教育的思考1.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

12、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2.整合思想政治教材中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1)国家意识培养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从经济的角度来培养我国公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认同感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以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标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2)法治意识培养 法治意识培养主要集中在经济生

13、活和政治生活单元中。如经济生活从“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依法纳税”、“市场秩序”、“世贸规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政治生活则从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治国、人民依法行使权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3)主体意识培养 主体意识培养在政治生活中体现最为突出。如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4)公德意识培养 公德意识培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等单元中。如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要树立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爱护、节约资源的优良美德,这是从经济活动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

14、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质为着力点,这是从道德建设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从价值观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5)生态意识培养 生态意识培养渗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单元中。如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都要求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3.引导学生学会从公民的视角去看问题 【案例】苏人版九年级思想政治教材“参与民主监督”教学片段教学设计1: 教师出示材料:我国信访条例第九条规定

15、,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 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信访是公民通过什么途径行使监督权?除此之外,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还有哪些?(2)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有何意义?教学设计2: 课前,教师让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开展实践调查,设计监督方案。关于改进 工作的建议小组成员:一、发现的问题:二、该问题造成的影响:三、负责解决该问题的部门:四、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课上,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设计的监督方案,并在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修改完善方案。课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以恰当的方式将修改完善的方案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 在“教学设计1”中,教师侧重于从国家视角,让学生认识民主监督的途径、意义,并从中体会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而在“教学设计2”中,教师以公民视角,引导学生体验公民如何去行使自己的监督权,通过该活动,学生对监督什么、监督谁、如何监督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以国家视角看问题,往往强调公民要认识、拥护国家的政治、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