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65657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泉映月(二胡独奏)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代的烙印 二泉映月执教者: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戴凌薇执教内容:苏少版七下第三单元时代的烙印二泉映月厦门第十一中学、戴凌薇使用教材苏少版七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丝竹江南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2017年3月15日下午第二节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阿炳(华彦钧)抒发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的悲愤之情,体会阿炳阿炳宁折不弯、期盼幸福的思想情感,激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未未来的向往。 2.了解二泉映月的地位及影响,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教师引导,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并感受阿炳所表达的情感。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曲家阿炳(华彦钧)相关背景与二泉映月的地位2. 熟悉主题并能演唱 3. 能

2、理解引子部分“叹息”音调与主题部分变奏 教 材 分 析重点1. 探索二泉映月作为经典传承的魅力2. 熟悉主题并能演唱难点1.理解“叹息”引子、悲伤主题变奏2.感受乐曲流露出饱尝人间辛酸痛苦的盲人艺人的思想情感教 学 策 略 教法选择欣赏法、讲授法、引导法、体验法学法引导模仿法、参与体验法、小组合作法课堂组织形式集中教学、分组合作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慢慢趋于成熟,有了一定追求美的愿望,对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过于热爱,且更多侧重于在聆听、鉴赏、分析西方音乐,如何让我国民间音乐精髓传承?或说如何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愿意了解、聆听、传承民间传统音乐?这是这节课思考的初衷。以二泉映月为例,感受它的魅力

3、。教学准备多媒体、教材、钢琴教学构想本节课以师生爵士风格律动与视频音乐结合,以民间艺人为切入点进行导入,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接着引出阿炳背景做铺垫循序渐进营造代入感,提出为何二泉映月成为经典作品并说是抢救回来的音乐?以探索二泉映月的魅力为主线,通过聆听、教师引导、学生从引子、主题、变奏中,层层深入感受到阿炳用音乐叙述人生故事,并结合背景对阿炳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为何曲子成为经典传承到现在,为何说二泉映月是要跪下来听的音乐,探索了解真正的灵魂。教 学 过 程 安 排分析,意图一导入 1.课前播放欧洲街头音乐家的即兴演奏视频 思考:(1)即兴演奏的是什么风格音乐?(爵士、欧美民间音

4、乐) (2)我们现代是怎样定义这类艺人?(民间艺人或是街头艺人) 2.谈一谈你对阿炳(华彦钧)的了解 (如:创作的乐曲、生平、小故事)引出课题探索二泉映月的魅力二 新授课 (一)初步印象讲解主要曲式 (二)聆听引子部分 思考:旋律的走向?并用手划出旋律线的高低 师生归纳:旋律走向往下行、酷似叹气,称“叹息音调” (三)聆听主题部分 1. 分组聆听思考:三个乐句音区、力度有何变化。2. 结合音区、力度请画出旋律走向。 乐句旋律起伏小,中低音区较,较弱情绪低沉。仿佛阿炳在经历内心困苦、煎熬后,叹气过后开始倾诉坎坷的命运。 乐句短。高区较高,旋律起伏大,情绪高昂,力度渐强到ff,与前一句的低沉形成对

5、比。持续在高音区进行,旋律起伏大,但力度慢慢减弱,仿佛诉说完后回归平静。教师小结:旋律线就像阿炳心情的起伏,仿佛是对他生活的感叹。 3. 打乱顺序弹奏三段乐句,学生分辨并快速视唱。 4. 思考与二胡音色相似的发音,带入主题演唱。 4. 分四组给主题创作表达情绪的标题。 (四)聆听主题变奏 分组思考:几个主题音区、力度有何不同? 师小结:整体旋律像心情的起伏 乐曲有所起伏,用音乐说出自己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 深入探究与活动 (一)阿炳所处的时代背景 思考:时代背景下的阿炳的个性 a.不畏恶势力,坚持自己 b.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二) 用心感受你心中的阿炳,教师提供两篇有关形容阿炳诗词,学生选出与自己印象中的阿炳的那首。请学生朗诵,阿炳原声二泉映月录音作为配乐。四 总结 为何作为经典传承?现实中你也这样的人吗?即使在恶劣、不如意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做自己、坚持梦想。不仅仅是因为是我国民间音乐、采用民间乐器演奏,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这才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用学生喜爱的新颖方式,从民间艺人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眼球。引出阿炳,并了解背景,对二泉映月做铺垫了解曲式对全区有个大概的印象通过语文加形容词的方式引出变奏,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对阿炳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用心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