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26557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杨才政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经验,本文讨论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对策。一、课题的缘起:网络对教育的巨大冲击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我们已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了,它对教育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2、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得到普遍采用,由于其传递生动、形象、直观、迅疾、丰富,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供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易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极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如果能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应用,无疑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收集、整理、加工、发布信息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

3、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是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需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各个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特别是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研究、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教师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活动,让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能力、创造型人才,从而实现教育的“传递性、再造性”和“发展性、创造性”的统一,最终让残疾学生回归社会主流。二、我们的研究目标:通过网络促进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改变对任何受教育者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遵循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依照教

4、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现代技术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促使他们对某项需求有明显的选择性,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需求者应用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合理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学校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与理解,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

5、习过程。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重点确定在: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三、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自身,加强资源共享1、师资队伍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研究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水平和应用信息知识处理问题的技能,而学校中教师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差很多,信息化意识不强,因此对学校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信息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每学期可以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要求教师能

6、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达到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目的,从而可以参加学校一学期一次的课件评比活动。通过课件的评比活动,增加了教师间的竞赛意识,而且还对多媒体的操作有所突破。比如老师们做的像螳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小猴子下山等课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充分展现自然美和生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还可以以点带面,由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师与骨干教师带领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学习,努力提高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2、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班级向低年级延伸。我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能

7、力,所以尽早的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到信息技术课,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熟练的掌握这一技能。所以,学校自三年级开始,每周开设二节计算机课,配备专职、兼职等计算机教师,要求计算机教师总体安排教学计划,分年级落实教学重点,每课时落实教学内容,并且加强信息技术的考查评价的研究,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学校微机教室的作用,每天下午向学生们开放,开设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电脑作品比赛等,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水平,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3、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和管理,为教学奠定基础。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硬件设备效率为教育工

8、作服务”的观点,学校应尽可能的使有效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充实有关设施设备、夯实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首先是更新一部分常规媒体,最终确保 “三机一线”进教室,同时,要开通网络,使学校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而对于软件的开发与管理,我认为应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相当数量的电教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的力度。同时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加大管理和使用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在研究中的作用,杜绝闲置现象。4、开发网络资源,加强资源共享。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9、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当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核心与基础,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跳跃式发展,这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性步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面授、学生间的直接讨论与综合实践等现实的教学,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要避免虚拟学习中的情感冷漠与情景变异,也要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少”、“慢”、“差

10、”、“费”。总之,对教育未来的预测与展望同对教育现实的剖析,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反差。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道路绝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地区和学校之间的个性差异。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必须在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把握世界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在领导和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宣传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使教育系统以一种健康、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紧紧捕捉住各种机遇,在跨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实力和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