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633507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教学设计:“五读三步”赏诗法【智能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法。2、掌握“五读”和“三步”的含义。3、能用“五读三步赏诗法”鉴赏古诗词。【情感目标】树立信心“我能行”“我能做”“我会做”。1、 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2、 保持平静的心态,重视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PPT演示【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高考诗歌鉴赏是拉开考生分数的一个关键题,虽然只占6分,但关乎全局!如何做好这一题?我以为应该采用“五读三步赏诗法”。二、学生做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1、2002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

2、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曲的寓意”,即“惜别怀远”,或“折柳赠别”“柳谐音留”“表示留念”“离别”等,给2分;“本诗的思乡之情”,即答出“思乡”“故园情”“回忆故乡”等给2分;“折柳的关键作用”,即“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或“由写笛声转入写曲中闻折柳,引出故园情”、“从听笛到思乡过渡的关键”、“诗的前两句写春夜闻笛,然后由折柳引出思乡”等,给2分,若答“折柳”的关键作用为“点明主旨”“诗眼”之类的,可给1分。注意: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的考生极少,

3、若遇到此类答案,与复查员共同讨论判分。2、03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

4、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3、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江 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三、五读三步赏诗法1、什么是“五读”?有什么作用?(明确)顾名思义,“五读”就是读诗题,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

5、,读题干。“五读”的好处在于:(1)读诗题,可以明白咏唱描写的对象、地点,从中可以确定诗的类别,诗的体裁。如:“渭城曲”“凉州词”等就是告诉读者是边塞诗。再如:“如梦令”就告诉读者是词。(2)读作者,可以了解该诗歌的风格。如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风光 闲适、恬淡王之焕 王昌龄 高适岑参边塞风光、雄奇苏辛豪放 李清照婉约 陆游爱国(3)读诗句,可以具体感知诗歌内容,诗歌的写作特点,可以辨别诗眼及其特色。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读注释,可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特色的理解。如:“作于安史之乱”等。(5)读题干,可以搞清命题的要求、意图、答题的角度,可以避免“下笔

6、千言,离题万里”。2、什么是“三步”?有什么要求?(明确)“三步”就是下笔做题的三个步骤,简而言之,第一步就是解释诗眼句字面含义,第二步点明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第三步总体评价诗眼的好处、作用。一言以蔽之:含义、手法、好处。“三步”的要求是准确、精练、规范。做题,可以是三层若干句话,最好是分条各用一句话。例如写了-,“这两句用了-的手法,表达了-,产生了-效果”。3、“五读三步赏诗法”要具备哪些基本功?(明确)具备相当的古代文化常识基本功。作家 作品 体裁 流派具备相当的古代诗歌常识基本功。意象:如:月亮 江河 花草树木 高楼 亭台 古庙 道路等等。语言:清新自然-如王维山居秋瞑平淡质

7、朴-白居易村行民歌风味-孔雀东南飞 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岑参的悲壮雄奇、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

8、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表达技巧(分类织网):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

9、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四、小试牛刀(7题)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释】作于安史之乱。1.全诗描写了几种景物?它们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2.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海 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

10、烛照红妆。1.这首诗所写的海棠有什么样的特点?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这首诗是作者漫游西涧后写下的一首绝句,有人说该诗句句写雨,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2.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有争议。有人说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

11、却话巴山夜雨时”,夫妻团聚,话巴山夜雨时的什么?2.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中秋月苏轼(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全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1.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

12、的感情?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春 雪 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作者为写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作者构思奇特。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活动练习参考答案】

13、一、1.分别写了草、水、树、鸟四种景物:丛生的野草、任其流淌的泉水、花自零落的芳树、无人欣赏的啼鸟,它们共同构成了荒芜、冷漠的意境。2.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二、1.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2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三、1.同意。在第一、二句中,“涧边” 、“深树”已多少带出了晚潮的雨意,第三句“春潮带雨”、末句又用一“急”字,给人以音响,似闻雨声。因有雨至,故“野渡无人”,潮来而“舟自横”,写得合情合理,贴贴切切,用意造

14、字工精。2.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情怀。四、1.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及旅途见闻,思念亲人的种种情思。2.孤寂思乡(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情。五、1、层层铺垫,云尽月光寒,银河托明月;动静相衬。2、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3.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六、1.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七、1.欲扬先抑的手法。 2.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描写的美好而有灵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