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及aefi知识讲稿.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63350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fp及aefi知识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afp及aefi知识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afp及aefi知识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afp及aefi知识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fp及aefi知识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fp及aefi知识讲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EFI及AFP培训讲稿(1)预防接种概念:答: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5)疫苗的分发领取原则:答: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以及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地分发。(23)接种单位(含预防接种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答:1、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 、具有经过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3 、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

2、制度;乡级以上预防接种门诊还应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等办公条件。(27)简述免疫规划疫苗的保存和运输温度:答: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在28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在8以下的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 脊灰疫苗在-20以下或28避光保存和运输。-20以下保存有效期为2年,28保存有效期为5个月。(30)接种前应准备的药品、器械:答: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 000肾上

3、腺素、注射器毁型装置或安全盒、污物桶等。(31)AEFI报告内容:答:性别,姓名,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发生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32)AEFI调查内容:答:基本情况,既往史,可疑疫苗情况,稀释液情况,注射器情况,接种实施情况,临床情况,其它有关情况,诊断或鉴定结论。(33)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1)预防接种工作流程;2)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价格等;3)接种服务咨询电话;4)宣传资料。(34)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4、概念: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3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内容:答: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36)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念: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37)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合格接种判定标准: 答: 1)在规定的时

5、间内完成; 2)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 3)剂次间间隔时间正确; 4)有准确的儿童出生日期和接种日期记录。(39)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念:答: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41)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记录表”。(42)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43)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

6、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44)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无误后予以接种。(45)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46) 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前,应当充分摇匀。使用冻干疫苗时,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安瓿内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47) AEFI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发现A

7、EFI后应填写“AEFI登记表”(51)每台冰箱均应配有温度计,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次(间隔不少于6小时)观察冰箱内的温度及其运转情况,并填写“冷链设备温度记录表”。(52)温度计应分别放置在低温冰箱、冰柜的中间位置,普通冰箱冷藏室及冷冻室的中间位置。(60)AEFI按发生原因分类: 一般反应及异常反应(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及实施差错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反应。 AFP: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1.AFP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监测

8、系统使用的定义):任何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为便于AFP病例快速报告,卫生部于1994年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即: (1)脊灰; (2)格林-巴利综合征; (3)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钾性);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

9、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3.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这是AFP监测系统的一项技术要求,即要在所有15岁儿童AFP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 4.质量控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的技术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AFP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各地区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不低于1/10万;(2)80%病例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病例调

10、查;(3)80%AFP病例必须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4)粪便标本要在7天内送到省级脊灰实验室;(5)病例随访表要在75天内送达省级卫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由于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报告,也受到传染病管理法的约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下列情况,AFP病例可能漏报:(1)患儿曾就诊,但医生没有发现是AFP病例,无记录也未报告;(2)医生诊断是AFP病例,但无记录也未报告;(3)诊断是AFP病例,有记录,但未意识到或不知道需要

11、报告。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医生不知道如何报告或报告意识淡漠。 6、AFP病例诊断要点:AFP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医师面对每一例AFP患者,除了要获得详尽可靠病史,首先要认真排除假性麻痹(由骨关节疾病所致的运动障碍),然后才能确定为真性麻痹。根据神经定位不同,应进一步区别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痉挛性麻痹),还是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弛缓性麻痹)。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因其临床表现与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很相似,故这类疾病应作AFP病例报告),如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一般经数小时至几周,休克期解除,逐渐出现肌张力高,腱

12、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外,脊髓病变患儿可有尿潴留,可检查学龄儿异常感觉平面,以助定位诊断。根据每例AFP的临床特征,及时进行必要的实验检查,对AFP病因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首先强调的是粪便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这是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检验方法。首先要对发病两周以内未再服疫苗的AFP患者,间隔24至48小时,收集两份足量粪便(每份应在8克左右)标本,冷冻或冷藏条件下(28)保存,并在冷藏条件下运送至合格实验室尽快分离病毒(包括脊灰病毒及非脊灰肠道病毒)。此外,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清酶(AST、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清学检查:脑脊液和(或)血中脊灰的特异性IgM抗

13、体(明确近期无服疫苗史)。肌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及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等。我们曾对80例AFP进行病因分析,研究结果提示,需与脊灰鉴别的疾病主要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其次是急性脊髓病变,此外尚有一些少见疾病。总之,AFP病例的快速报告,是病例调查、标本采集、病情控制以及病例最终诊断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AFP病例监测质量。 7.AFP病例分类标准:当前我国进入消灭脊灰最后阶段,必须把特异性诊断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以病毒学为基础的病例分类方法实属必要,即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的AFP病例才是确诊的“脊灰病例”,以提高病例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如果不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将无法证实消灭脊灰的目标是否达到。而以前使用的分类方法对于脊灰病例的定义为:AFP病例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诊断为脊灰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2)与脊灰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3)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4)死亡病例;(5)失访病例。在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对无粪便标本,而又有残留麻痹,死亡或失访的AFP病例即不能归入确诊病例,也不能排除,因此称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如果太多的AFP病例最后被分类为临床符合病例则意味着监测工作的失败。总之,新的病例分类标准对确诊的脊灰病例定义为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并将AFP病例分为确诊、排除和临床符合病例三类,排除病例中包括疫苗相关病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