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627669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其余部分总结.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1、解释下面动词品德 观察学习 自我强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反应形式,他具体体现为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他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应。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个体同伙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自我强化:是依据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自我肯定自我批判。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

2、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

3、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第三,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什么?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既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

4、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苦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4、社会学习理论有关品德形成有哪些研究?其理论对中小学生品德教育有那些启示?班杜拉通过实验和理论总结后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5、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观察学校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四个下位过程:(1)注意过程: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加以正确直觉与选择;(2)保持过程:把榜样的示范行为象征化,以映像或言语符号的形式保存在记忆中;(3)动作再现过程:把象征性表象转化为行为的过程;(4)动机作用过程: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增强行为的动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外部强化是对学习行为的一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是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自我强化是依据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自我肯定或自我批评。社

6、会理论学习适合于人的许多社会行为的学习,道德行为的形成只是其中一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及强化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 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2 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包括客观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观察到的榜样等等)3 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榜样的作用,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注重教育者的言行一致。道德教育应该展示规范的榜样行为,让儿童进行观察学习,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使儿童通过强化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系统或能力。5、心理健康教育

7、的任务是什么?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的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1)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使之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2)帮助进入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恢复正常状态;(3)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项基本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的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6、学生心理健康有标准吗?如何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

8、状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心理测量法,运用各种心理健康量表对个体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人们常用另一种方法经验法来判断。以下六个指标就是人们总结出来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经验标准:1、 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个标准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并对自己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在正常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的接受自己。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所谓合乎常理的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不要有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

9、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3、 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心理学上称为“挫折”。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下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相反,如果有小问题、小挫折而焦虑不安,烦闷异常,或暴跳如雷,则表明其心理承受力极低,处于不健康状态。4、 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某些不良的习惯也是一种不合常规的行为模式,如咬指甲

10、、拔头发、吮手指等。5、 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6、 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一贯性与统一性。如果人格缺乏统一性,其行为就会表现出不连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变化无常甚至自相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7、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 教育性原则2、 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3、 平等尊重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

11、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的结果。4、 促进成才的非指标性原则非指标性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辅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5、 保密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6、 坚持型原则教师要充分认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思想,这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巩固与提高。7、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心

12、理健康教育既要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培养,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他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8、 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因材施教”。(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应注意三方面的策略:一是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二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三是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1、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这个策略首先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的途径。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创

13、设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的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起着重要作用。2、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等途径来完成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并实施各种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心理咨询与辅导,指根据心理特点与规

14、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体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恢复到健康状态。所谓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已经产生较严重心理障碍额学生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第五章1、解释下列名词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 耶基斯 多得森法则 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 课堂气氛 性别角色场独立性:是指很容易的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依存性: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耶基斯多得森法则: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是由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得森(Yerkes&Dodson)于1908年通过动物实验发现

15、的,心理上称之为耶基斯多得森法则。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结果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也叫课堂心理气氛或课堂心理气候,是教学环境中的心理成分,通常是指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感情的综合状态。性别角色:所谓性别角色,是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2、 什么是学习动机?学校动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什么影响?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他对人的活动能增添力量并使之具有方向性,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

16、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受着动机所支配,这种动机就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一)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学生有了学习需要,获得了学习动机后,就会在学习前做好准备,集中精力在学习上,从而较易启动其学习行为。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由某种学习动机激起的学习行为出现后,学习动机就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已被激起的行为始终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直到目标的实现。(二)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具有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