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2622548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样本)(总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合计20分) 祈年殿答:祈年殿是天坛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是明清时期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攒尖顶建筑,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大殿中央4根柱代表一年四季,内檐柱12根象征12个月,外檐柱12根象征12个时辰,内外檐柱24根代表24个节气。 方上答: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 歇山答:我国古建筑屋顶

2、形式之一,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顶。 抬梁式答:抬梁式结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大多应用于官式建筑与北方民间建筑中。其基本结构特征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坐斗答: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3、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学生可示意简图) 雀替答: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园冶答: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全书共3卷,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该书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

4、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李春答: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州桥位于今河北省赵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 留园答: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该园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该园占地30余亩,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富有乡村田园风味。 麟德殿答: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

5、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位于大明宫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合计约达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两座是楼)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殿堂。在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体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二.识图说明:建筑名称,产生朝代和所在地。(每图3分,共15分) 识图答案:(列表方式)(注意:序号错位分)图片序号图 名产生的朝代产生的地点晋祠圣母殿宋朝山西省太原市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西周陕西嵩岳寺塔北魏河南郑州登封市高

6、颐墓石阙东汉四川省雅安市午门明北京三.给下列建筑类型各写出一个实例名称。(5分)(1)阁楼式塔答:山西应县迦塔释(仅为参考答案)(2)密檐式塔答:河南开封嵩岳寺塔(3)单层塔答:山西四门寺神通塔(4)喇嘛塔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塔答:云南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四、绘图题(15分)1绘出北京天坛总平面示意图答案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123页图4-21五、简答题(25分)1、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占15分)答案(要点):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建于晚唐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大殿平面形式为金箱斗底槽,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七铺作

7、双抄双下昂,单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较平缓。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2、试述穿斗式构架的优缺点?(占10分)答案(要点):优点:1)以竖向的木柱来代替横向的木梁,2).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了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了构架空间的整体性;6).增加了构架的灵活适用性。, 缺点: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不能适应厚重的荷载。六、论述题(20分)试论述故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答案(要点

8、):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2)建筑群组

9、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3)辉煌的建筑单

10、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

11、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

12、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