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62194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第一部分 概说一、发展麻竹生产的意义麻竹属热带作物,原产热带和我国南部,据说海南岛五台山腹地原始森林仍有成片野生麻竹林。产品不论鲜笋或加工制成的干笋、罐头笋、咸笋、酸笋等都具有肉质细嫩、清脆、爽口,味道清甜等特点,是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且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磷、钙、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及丰富的可溶性固形物。据说常食竹笋能健身抗癌症,属无公害绿色食品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和喜爱,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率高。对满足内销外贸,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国家四化建设都具很重要的意义。二、麻竹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的环境条件麻竹笋原产于南方的热带地区,一向生长在热带雨林的环境条件

2、下。那里气候温暖、潮湿,土壤有机质丰富,透气性良好,水分周年供应及时而均匀,积水又不会过多。在这样的环境下麻竹形成了常绿性,根系深而广、好气好湿润而不耐旱不耐寒,另外,它属无性繁殖热带植物,周年生长量很大,要求有机质丰富等特性。因此,在栽培上,要给予类似的生态环境才能获得丰产和稳产。1、温度 温度是影响麻竹栽培分布的限制因素,它关系到麻竹的生存与产量、品质。据我镇农业站近几年对麻竹笋高产栽培实验表明:麻竹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37,生长停止的最高温为39-40,而开始萌发生长温度为10,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5才能安全越冬。2、水分 麻竹是常绿性植物,发笋量多,生长快,生长期长,周年要消耗大量

3、的水分。适宜在年雨量1200-2000毫米的地区栽培。本地区雨量虽能满足要求,但由于雨量分布不均匀往往会出现春旱或者9月份以后出现秋旱。此时,由于高温,水分蒸发量大,虽然旱期短,但仍给麻竹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春夏季的阴雨或暴雨,竹园积水,表土被冲刷而流失,使竹笋外露,品质和产量下降,竹母生长不良。因此,在建园时,尤其是在丘陵山地能否解决灌溉问题,能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3、土壤麻竹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如红壤、黄壤、紫色土、冲积土以及壤土、砂壤土、粘壤土等均能利用。因此,在山地、平地江河冲积地等均可种植麻竹。但要获得丰产稳产,就必须有良好的土壤条件。良好的土壤条件应具备以下

4、条件: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要求土壤熟化层在40-60厘米以下,排水透气性良好。第二部分 有关试验情况简析麻竹笋的增产潜力很大,传统的粗放管理其亩产仅1000公斤左右,而科学的施肥管理则亩产能在3000公斤以上,为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麻竹笋高产栽培技术,有效地指导、促进我镇“竹笋基地”生产的“三高”,九六年至二000年,本人就麻竹笋高产栽培问题做过多项的试验。现将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试验”情况小结如下:一、试验时间:一九九八年一月至十二月。二、试验地点、面积:埔田镇祯祥坑村朱文德麻竹园,供试面积12亩。 三、供试肥种:化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农家肥、土杂肥、乌粗、禽畜粪、草

5、木灰。 四、试验做法: 1、选择生长、管理一致,土质、竹龄相同的三类竹园(即二年龄初产竹园、5年龄盛产竹园、10年龄老竹园)为试验地。 2、每类竹园再划分成高施肥量、中等施肥量、低施肥量三种施肥区和一个对照区,三类园共设12个小区。 3、从一月份开始至九月份施肥区的各小区按高、中、低施肥量不同等次的要求,分别于1、3、5、7月份分五次施入相应计划的化肥或农家肥。并登记每次施肥的具体时间及施肥量,肥料种类等,同时,按科学的竹园管理措施进行其它环节的处理;对照区按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仅在一月份施入与施肥区同等数量的草木灰,其余各月不施任何肥,也不施药防治病虫害(见表(一)。4、每小区按等距定点取三

6、株调查其全年产量情况及初产笋时间,终产笋时间,并做好登记统计。 5、效果分析。从表(二)可看出,施肥区从高施肥量到低施肥量,产量呈明显的从高到低下降,五年龄盛产竹亩产达3800公斤,比对照区亩产最高仅1100公斤增产2700公斤,增产率245.4%,二年龄初产竹和十年龄老竹园也呈明显的增产效果,这说明:要夺取麻竹的高产、稳产必须与其它作物一样需要施肥,且需科学施肥结合其它的增产措施,应改变以往人们种麻竹认为只需施一些草木灰的错误观点;麻竹的增产潜力很大,要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必须科学地增施肥料;对麻竹进行科学的施肥管理,可使其早产笋,延长收获期,从而达到早产、丰产,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部分 麻竹

7、高产栽培技术前面已经简述了麻竹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发展麻竹笋生产的重要意义。下面主要讨论麻竹高产栽培技术。一、园地选择和植穴的准备在建园时,应选择中、下坡度(25以下),土层较深而结构性较好的土壤,并且做好以防旱保湿为主的水土保持设施,深翻改土,增厚耕作层,改善环境小气候,为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丘陵山地在种植前应有充分的时间作好植穴的准备工作,以利于植穴下层的土壤风化,植穴深、宽各1米为宜,分几层放入绿肥、杂草,每植穴施绿肥30公斤左右,一层绿肥一层泥土,每层泥土不要太厚,每层绿肥上要加施适量石灰以中和酸碱度。二、适时、合理密植及种植方法种麻竹最适宜的时间必须掌握在每年春末夏

8、初之间(即3-5月份),否则,均对成活率,管理和产量不利。 种植密度要因地制宜,合理密植,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机械化程度、土质和土层深浅栽培技术等因素全面考虑而定。据试验,一般采用55M或4.54.5M的规格,即亩植25-30株为宜。取苗与种植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成活率和产量。因此,在取苗、种植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选取良种壮苗目前,我镇种植的麻竹品种有硬枝麻竹和软枝麻竹两种,据竹农反映和试验情况表明,软枝麻竹比硬枝麻竹产量高,品质优,且笋块大而多,每年产笋期早,结束期迟。因此,在种植时应优先选择软枝品种。取苗时应在二至三年龄母竹傍边选择生活力强,头部白根多无病虫害的秋笋做种苗,

9、在笋头基部最小处切断,然后连根取出,用镰刀削去竹尾,留长50-80CM为宜。2、种植时不要在吹大风或大雨天气进行,否则影响成活率。3、种植前要做充分准备工作,应做到当天取苗当天种完,以减少竹苗风干失水。 4、种植时以竹苗与地面夹角成45-60为宜,同时注意头部的竹目不要向上和向下,而要向水平方向的两边;种植深度以泥土能充分盖住竹头二至三个节为宜,再把周围的松土压实,再盖上一层松细土。5、植后必须淋足定根水,如遇晴天要做到每4-5天浇一次水,才能保证成活。三、竹园管理竹园管理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构成产量的各种因子和管理上的每个技术环节,每项具体措施是否科学,都对产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竹园

10、管理上要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有利的因子,科学地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以及适时收获。(一)、施肥施肥是达到丰产的一项基本措施。施肥方法、施肥时期和施肥量等方面,必须根据笋竹的生理需肥特性,不同时期的要求,竹龄、长势、产量、土壤和气候条件而定。1、幼年竹的施肥。一般来说,幼年竹的施肥应以“勤施薄施”为原则,才能既满足幼年竹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而不造成肥料的浪费。施肥以有机质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以P、K为主N为辅,N、P、K比为1:1.5:1.5。2、投产竹的施肥 投产竹因其每年4月份至11月份是收获期,收获期间母竹不断地分生许多竹笋过程所需的营养量是很大的。根据对麻竹的产量与需肥量,肥种配

11、比关系试验表明:按每亩植25-30株,亩产3吨以上的产量指标要求,一般每亩年需施用草木灰250-300公斤,土杂肥100-150担或禽粪250公斤,于1-2月份清园培土时施下;化肥总量350公斤其中尿素150公斤,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各100公斤,在3-9月份分期施用,其N、P、K比为1.5:1:1。其中在清明前后要施好第一次肥,亩施尿素45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氯化钾30公斤,以后每月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尿素20-30公斤,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各15-20公斤,至九月份,10月份以后一般不施化肥,因此时竹笋生产已到尾声,同时本地区十月份以后降雨量已较少,气候干燥,不利施肥,前期施用的各种肥料残存量

12、足以满足后期(10-12月)生长的生理需求。 3、施肥方法科学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讲究施肥方法,做到巧施肥、施好肥。施肥要与土壤耕作、排灌相结合,还要看天看地看肥料看植株长势而定。本地区秋冬干旱季节,宜用水(或乌粗)稀释肥料施用,夏季高温多暴雨,宜开堀施干肥或颗粒肥然后盖土,以免肥料流失或养分挥发。施肥应掌握“火候”,不失时机地根据麻竹各物候期对肥料的需求量来施肥,还应根据肥料的不同特性,分别情况施用。(二)中耕松土和培土抱堆中耕松土是竹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松土、培土抱堆既是除草、保护根群增厚活土层,防旱保湿,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措施

13、,也是创造母竹分生竹笋的必要环境。具体应每年冬季松土、清园,次年1-2月份培土抱堆。清园、松土主要工作是砍除退化的3-4年龄母竹及弱苗,锄去烂老竹头,清除枯枝残叶、杂草和杂物,并撩壕、翻开竹头(堆)土,让全园土壤晒白风化。次年1-2月份春雨来临前进行培土抱堆,抱堆的方法是以竹母为中心,把周围的土(包括客土)培上使之达到半径为0.5米,高0.5米以上的土堆。这样既能增加植株营养面积,增厚生根层、增加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水吸肥能力,促进植株生长发育,也保证新生竹笋有足够的生活土层,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作用。以后在采收竹笋时要视具体情况,如出现土堆不够宽或不够高时,要及时将周围的土补上。(三)排水和灌溉

14、麻竹周年常绿,枝叶生长量和笋块分生量大,收获期长,对水份的需求量大,本地区虽雨量充足,但分布不均,4-9月份为雨季,雨量较集中,有时会出现干旱,11月至次年3月份为旱季,雨量少。全年雨水的分布情况不能满足麻竹各时期生长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竹园的排灌工作。根据麻竹各物候期对水份要求的不同去抓好排灌工作是保证早产、丰产、稳产的又一重要措施。具体归纳起来就是:春湿、夏排、秋灌、冬控。(四)采收技术与留苗更新母竹进入投产期的麻竹,每年的4-11月份为收获期,在此其期间几乎每2-3天要进行一次采收,采收的时间和采收的技巧是否掌握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竹笋品质和当年乃至来年的产量,所以采收竹笋是很讲究方法的。

15、归纳起来,采收竹笋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适时采收 当出土竹笋的顶端二个叶芽长为2CM左右时为适时采收的标志,若作食用菜笋则当二叶芽长出1.5CM时便可采收。 2、科学取(采收)笋 科学取笋的方法是采用专用切(取)笋刀,取笋时沿笋块向下将土扒开至笋头最大处,选准在笋块顶叶相反方向的缩节处平切,笋块小的一次性切,笋块较大可二次以上连续用暗力直至把笋切出,应注意保证切面平整,防止切伤笋头留下部分的腋芽,腋芽受损则影响产量。据试验取笋时切口部位不当或切伤笋头将影响产量20-30%。取笋部位高低要因时令、天气而定。 一般在每年开始取笋时,部位要高一些,使留下笋头部分的腋芽多促进产笋而提高产量,在盛产期的6-9月份,由于雨水较多,取笋的部位要适当低一些,过高会使留下部分的笋头过嫩容易腐烂而殃及腋芽而致减产,过低则会使留下部的腋芽太少且生活力弱而影响产量,10-11月份由于产笋期即将结束而不需留下太多的腋芽,故取笋的部位适当低些这样增加笋块重量而提高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