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2595196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中-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第十四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专题探究古今中外乡村基层建设一、热点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相关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模块链接】考纲描述模块教材方位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政治文明板块(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2、践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工业革命的背景圈地运动经济文明板块(必修二)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三、【主干知识梳理】中国世界1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乡三老掌教化,由民间有名望的人担任,不算官吏。有秩、啬夫管司法和赋税征收。游徼管治安。乡下面有里,里设里正。里正除与乡政权的职能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

3、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3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过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的现象,称为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为典型。由于呢绒出口剧增,

4、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地主圈占了大片土地后,采用新技术,改良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2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中外对比与规律探究1.基层社会结构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其变化往往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作用的结果。2

5、.基层社会结构关系的演变或转型往往处于社会重大变革或转型时期,具有社会转型的特征。(1)以中国史为例:春秋战国时期、清末民初、改革开放新时期等;(2)以世界史为例:17,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3.不同国家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基层社会结构呈现的不同特征,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在选择我国基层政权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一定走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中国特色建设道路,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4.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否、发展与否,往往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5.对基层政权建设属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1)中国从古至今经历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6、从王权不下封国到皇权不下县,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基层政权国家化到乡镇政府时期的基层政权市场化。(2)相关史料:在春秋战国区域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基层社会的变化与国家权力的社会化二者互动,促使了乡里基层政权的迅速建立与完善,尽管这个历程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春秋战国国家乡里基层政权是在具有宗法血缘关系的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瓦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不可避免地还要在形式上依赖于乡里社会流传久远的自然社会秩序。摘编自卜宪群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3)美国联邦制源于美国各州在国家中的平等自治地位,自治性是美国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基础。6.基层社会管理者存在着的两

7、重角色定位:一为国家利益的代表;二为基层利益的维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环境之下,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的前提下,如何将基层社会管理者两种角色有机的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四、课堂训练材料一 19世纪初的中国在地方上受宗族支配。地方宗族的乡绅管理着各种公共事务,如修桥梁,设津渡,建围墙和寺庙,筹措学校和书院的费用,发起和印刷地方志,参与地方的祭祀和祭孔活动。在当地遭灾时,他们也会组织对流民、无家可归的人、老人和贫民的救济;当发生骚乱时,他们可以在皇帝的认可下资助、招募甚至统率民团。在所有这些活动中,乡绅运用他们在民众中的声望和与政界的

8、关系,还运用他们对儒家行动准则和地方行政的知识,既提供钱财,又发挥个人领导作用,构成了地方官吏和官府统治的基础。中央政府任命的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地方乡绅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工作。在理论上,他须具备“亲”民的优秀品质,必须与地方乡绅保持密切的接触。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初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答案:基本特征:以宗族为核心;由乡绅负责公共事务;官统与绅治相结合(6分)作用:维护了地方稳定和社会治安;保障了国家赋税的征收;小农经济日趋封闭;不利于基层社会的近代转型。(6分)材料二 19世纪初的美国,乡镇的居民试图以巧妙

9、的方法打碎权力,以使最大多数人参与公共事务。结果,选民的任务是经常开会审议乡镇的管理措施,而各式各样的官职则独立于选民之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代表权力很大的乡镇自治体的名义行动。乡镇的行政委员们,也往往监督执行或亲自执行全州性的法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乡镇中没有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现象,而只是对孤立的个人进行的罚治,也会在征得全体居民同意后撤消。不论乡镇管理得好坏,他们都得满意,以此来表示他们做主人的自豪感。摘编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0、19世纪初中美两国乡村基层政权的相同之处,并说明美国基层社会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1分)答案:相同之处:都有一定的自治权。(2分) 不同之处:美国基层社会的管理机构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对当地居民负责,接受当地居民监督。(3分) 原因:英属殖民地时期所形成的地方自治传统;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国民整体素质较高,民主法制观念强。(6分)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与乡绅“互利而互相合作”的局面被突破,政府在乡村基层的机构建制日渐完善,由于国家力量渗透到乡村社区,乡绅的权威性在一些地方受到实质性影响,受到了社区公共机构的排挤。地方自治将不再依靠门第和财力而要依靠才能。然而,新的地方精英或是

11、支持不得人心的国家政权建设,破坏地方社区自身的权力结构;或是尽力维持地方的社区团结和传统形成的自治性权力结构,与对乡村提出变本加厉的资源要求的国家作对。这种二难选择迫使他们最终退出承担的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中介性角色,对主流政治采取规避的态度,使地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与国家政权建设两个过程都难以为继。摘编自郑自俭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13分)答案:变化:宗族社会日益瓦解;政府与地方互利合作关系被破坏;传统乡绅被排挤出地方事务的主导地位;政府控制与基层自治之间矛盾尖锐(3点5分)原因:半殖民地半

12、封建的社会性质;自然经济的解体;政局的长期动荡;西方现代政治理念的传入。(8分)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全面铺开和人民公社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成为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加上生产集体化、经济计划化和教育标准化等,国家成功排挤掉了旧的民间权力执掌者,尤其是严重冲击了坚韧的“宗族权威”势力,在“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下,逐步收集分散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非正式权力,最终建立起强有力的规范统一的权力体系,直至实现“社会的国家化”。改革开放之前,通过贯彻来自于中央、省、市、县的方针政策来管理和组织村社生活,成为乡镇政权首要和基本的任务。20 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

13、后,随着乡镇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乡镇政权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扩充自己的政策和制度空间,同时也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国家和上级的命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层政治权力不可避免地关心地方市场,基层政权组织在地方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摘编自郑自俭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与5080年代中央政府在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上的差异,并简要评价5080年代中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14分)答案:差异:20世纪前期:没有实现中央对乡村基层政权的有效管理,中央与乡村基层矛盾尖锐(3分)5080年代:实现了中央对乡村基层政权的

14、有效管理,中央与乡村基层高度统一(3分)评价:人民公社制度是当时国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基层政权建设上的体现,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巨大的资源和资本;但过度的集中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使乡村经济失去活力和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8分)(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乡村基层政权作用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9分)答案:变化:从被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变为主动利用国家政策主导地方市场经济发展。(3分)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6分)材料五 15世纪时,乡绅已成为英国地产主阶层中的一个重

15、要成员,随着经济实力的极大增强,乡绅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也承担起极为重要的政治角色。他们以出任地方各郡治安法官和民团首领等方式,牢牢控制着地方统治事务,不断扩充力量;同时,也以进入国会下院的途径跻身于国家事务决策层之中。乡绅阶层 每天都要面对并参与各种社会事务,施发着自己的影响。从16世纪初始,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的农场经营模式、工业乡村化、技术改良等经济变革冲击着传统的经济基础。乡绅在损害乡村城镇下层民众利益的同时,逐渐地确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的,以土地为根基的经济取向,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到18世纪中叶时,乡绅已发展为英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最大受益者阶层,并且在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阶级结构的改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摘编自王晋新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组(6)根据材料五概括15世纪至18世纪中叶英国乡村基层政权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乡村基层政权在基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4分)答案:基本特征:以乡绅阶层为核心,主导基层事务,参与国家决策。(6分)历史作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振兴;推动地方经济的近代转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加剧了基层社会贫富的分化。(8分)(7)联系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英国乡村基层社会发展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