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259065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doc(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北京师大附中 李 敏(一)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谈起自1957年麦格雷戈首次在管理学研究中提出“人性假设”问题以来,众多的中、西方管理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以及“复杂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流派众多,对人性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看,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提出的假设,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关于“复杂人”的假设,概括的比较全面。这一假设是史克恩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它包括下面几个基本点:人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高度可变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组织经验是能够熟悉新的动机的;人们在不同组织或同一组

2、织的不同部门中的动机可能是不同的;人们能够对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作出反应。管理学中关于人性的一系列假设,我们从现实人身上可以看到。从“工具人”到“经济人”、“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的人”,似乎是一个由低到高不同境界的发展,但是,我还是认为“复杂人”的假设更全面。今天,我提到人性假设,不是要讲管理学,而是要类比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要讨论“如何融入教师职业生活”的话题,首先是提醒那些即将成为新组织成员的人,需要对自己的“人性”有所了解,而不是盲目地任其自由发展,至少要注意,组织的管理者在观察了解我们这些新人的“人性”,这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发展。在大学毕业之前,无论你上的什么学,本科、硕士,还是博士

3、,基本上还是学生身份。参加工作之前,你一直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也就是学校里。作为学生,我们既不提倡做“工具人”,也不能做“经济人”,想做“社会人”,又不生活在完全的社会里,在学校里我们追求的是人的最大发展,崇尚的是“自我实现”。因此,作为学生来说,对社会现实都很不了解;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理想和幻想。当人真正地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或从事一项职业的时候,人性的“假设”会同时袭来,你既是一个“工具人”,也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至于是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那是后话。要真正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心,需要艰苦的努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就刚

4、刚进入教师职业的人来说,我想,要抱着“自我实现”的理想,先当好“工具”,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再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去,而不能一开始就大讲“自我实现”。(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1、教师职业和其他很多职业不同。 它是一个与人打交道最多的职业。接触的人有:学生,家长,同事,领导,还要和社会很多方面的人有联系。 它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业。学生的安全、学生的品德、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有密切关系。 它是一个需要严于律己的职业。每天面对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相信老师、甚至崇拜老师。老师的言行做派,穿着打扮,包括写字和习惯,学生都会模仿,“身教重于言教”,教人要先律己。 它是需要不断更新知

5、识,勤奋学习,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它是需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职业。 它是一个需要团结协作的职业。因此,要做好一个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用我校刘沪校长的话说,还要有一定的“教商”,即能够管理学生,并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2、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光荣、伟大的。但是人们也常用蜡烛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一起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教育职业的正确定位。我们每天要和天真的孩子一起追求真知,追求梦想。正因为如此,教师每天的工作都有新鲜感,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干不完的事业。教师会永远年轻

6、。看到一批批孩子茁壮成长,成人成才,这样的幸福感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感到的。(三)融入教师职业前的几点建议1、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3、领会各级领导的要求,圆满完成4、向优秀教师、名师和老教师学习,向周边人学习5、工作勤奋,不偷懒耍滑,不求急功近利6、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学无止境7、学会反思,不断总结,知错必改8、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待人真诚9、不追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10、从开始就注意积累资料,终究会写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专著最后,祝同学们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都能顺利如何融入教师职业,实现自己的理想!X理论与Y理论(一)背景资料麦克雷戈斯(Douglas McGregor,19

7、061964)自哈佛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后先在哈佛任教数年,在1937年转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麦克雷戈认为管理的根本问题在于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越接近事实的就越理性。麦克雷戈在1960年出版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协志出版),他认为当时的组织设计乃基于错误的人性假设。他将当时的一般看法称为X理论,又提出一套不同的看法,称之为Y理论。 (二)详细内容X理论:X 理论认为人是不爱工作的,人性是被动的,人的本性反对改革、对组织漠不关心,人是需要有人管理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因此对大多数人来 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

8、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利用惩罚以进行威胁。一般人都胸无大志,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工作。 Y理论:Y理论认为管理者必须清楚员工个人的特性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并非天生好逸恶劳,若在适当激励下,人能激励自己而富有创造力,外界控制不是促使人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在自我承诺与参与决策中,可以自我控制。让员工对他们的任务有责任感,工作丰富化,便能鼓励人员承担责任。人并不是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Y理论中,他认为若建立可核实的目标制度,就可确保分权及授权。

9、(三)理论发展麦克雷戈的这个理论,为彼得德鲁克早年提出的目标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092005年11月11日)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 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 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

10、行考核、评价和奖惩。从工具人到复杂人人性假设理论演进述评内容摘要: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时期内管理活动赖以成立的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对管理活动中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所做出的一种预设。对人性的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揭开和理清人性假设与管理的关系,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创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时间为纲,回顾了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假设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进行了评述。关键词:管理理论 人性假设 西方管理学界自1957年麦格雷戈首次在管理学研究中提出“人性假设”问题以来,众多的中、西方管理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工具人”、“

11、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本文就西方关于人性假设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一)“工具人”与经验管理近代,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分工理论和利己主义的人性观,对后来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的作用,否定被管理者的作用。不管是从经济、政治环境还是组织的实际需要看,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完全可以不顾被管理者的要求,而只是将其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这就是前泰勒时代所遵循的人性假设

12、:“工具人”。 基于“工具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缓慢向前发展。但“工具人”假设的实质在于取消了管理对象的“人”的资格,认为他们并不具备人的本性,只是管理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这种假设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合理性。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以及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负反馈,要求人们提出新的人性假设以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二)“经济人”与古典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前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人”假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管理思想舞台的。泰勒、法约尔、韦伯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都自发地遵守这一假设。在他们看来,人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的活动是有经济动机的;管理

13、者和管理对象也并非完全对立,在经济动机这一点上是共同的。“经济人”假设将人的特点概括为:第一,每个人的行动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按照自我保存的方式行事;第二,每个人只服从理性,只想以最小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第三,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个人完全是孤立自由的,独立于任何其他人。 人性假设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成功实现了管理创新。之后几十年里,这种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于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社会人”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 世纪30年代后,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情绪、动机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并借助

14、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管理的目的。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特别在经济大萧条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安全感,产生了孤独感和对群体的向往。工人为了自己的经济满足,不得不以全部身心去接受技术和理性的考验。所以,工人的积极性得到短暂的激发以后,又开始以各种方式破坏生产。这些变化导致了对人的看法的改变,引起管理理论的变革。管理实践的负反馈要求人们对原有的人性假设和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的出现是这一变革的重要标志。 依据“霍桑试验”,梅奥(Elton Mayo)以自己的人性观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反驳:第一

15、,人都有天生协作的本性,因而对人来说重要的是同他人的协作,而不是进行无组织的相互竞争;第二,所有人都是为保卫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行动的;第三,人的思维受感情的指导较受逻辑的指导更多。 梅奥的“霍桑试验”及其众多追随者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社会人”假设,从而引起了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模式由科学管理形态向行为科学形态转变。“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更多的是受非理性的欲望、情绪等因素的支配;人是社会人,社会需要、团体归属感往往是人们更重要的行为动机;建立在非理性因素之上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组织的效率。 据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必须改变:新的管

16、理方式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激励的重点应该放在社会、心理方面而不是物质报酬方面。领导能力中要包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团体动力学、参与决策、新的领导方式以及团体激励等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由此产生。 行为科学理论非常注重对人的感情等社会需求的满足。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规律等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人本主义管理思潮的源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自我实现的人”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二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由于这个阶段的管理理论没有一个主流的、较为统一的理论学派,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