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5787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企业标准体系讲义提纲(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概述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到国家法律、小到行为规,从政治、经济,到日常生活,规矩无处不在。就企业而言,规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不仅有国家的法律、规章,也有企业自己的法规、制度,这就是企业标准。简单地说,标准是在一定围对重复性事物作出的统一规定。一、相关概念1.标准为在一定的围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性文件。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2.标准化为在一定围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种活动,而标准则是一种规性文件。3. 企业标准化 为在企业的生产

2、、经营、管理围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4.企业标准体系 企业的标准按其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5.企业标准体系表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标准体系表是一种标准排列图表。6.管理标准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事项主要指在营销、设计、采购、工艺、生产、检验、能源、安全、卫生环保等管理中与实施技术标准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此外还包括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劳动人事管理,即企业中一切重复性的管理事项。7. 管理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按其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8.工作标准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

3、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工作事项主要指在执行相应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是与工作岗位的职责、岗位人员基本技能、工作容、要求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9. 工作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中的工作标准按其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10.技术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技术标准的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等。11. 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围的技术标准按其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是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二、目的、意义一、目的运用标准化原理、方法和手段,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科学化、程序化、

4、规化和文明化,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消耗,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二、意义1.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现代化生产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特征的,前者表现为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生产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要求增强。后者表现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部门、个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使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这必然要求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持高度的协调和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就是要制定并严格执

5、行各种标准,使有关的各个活动环节、各企业和各部门都能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只能有分工,而没有协作,社会化大生产就不能有序进行。2.标准化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专业化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劳产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产率。在产品开发中引进标准化手段,可以减少产品类型,使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费用,使新品迅速投入生产。3.标准化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3.1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中的基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职能有很多,但其最根本的管理职能是质量管理职能,而最

6、基本的职能却是标准化管理。标准计量质量经济效益依据 手段 结果 目的3.2标准法制手段是企业管理各种手段中的基本手段。3.2.1技术手段:要引进和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或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这就要积极采用并消化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3.2.2经济手段:如经济承包责任制。但必须首先制定定额标准、考核标准和奖罚标准等一 系列标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真正将责任制落到实处。 3.2.3政治手段: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要认真制定并执行各种行为规,如:工作标准,减少不必要的磨擦,真正做到标准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3

7、.2.4充分运用手段:标准是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共同遵守的文件,是管理的重要体现。3.3标准化管理方法是企业管理中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企业管理要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系统工程、ABC分类法以及IE工程、信息工程等,无论是哪种管理方法,其支柱和基础都是标准化管理方法,都离不开执行各级各类标准。成本倒算是以定额标准为基础,而ISO9000则更是以执行各类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如原材料标准、产品标准、各种试验方法标准等。3.4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安全、卫生的技术保障。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合一定用途并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所具备的质量特征,一般概

8、括为使用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这些质量特性用技术语言加以表述就形成了标准,标准就是衡量这些质量特性的主要技术依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家安全、人民的人身安全或健康、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制定了大量的标准,它不仅规了进口产品,同时也规这本国产品,以减少不良产品在市场的流通,这些标准如:各类安全防护标准、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3.5标准化可使国家资源合理地利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如通过制定和修订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定额标准,可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合理地选择再生能源和材料,

9、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地制定工艺标准,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3.6标准化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等的桥梁。标准化是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桥梁,任何一种科技成果,无论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还是新技术,只有当它被纳入标准,贯彻到生产实践中去之后,才会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否则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标准本身是各种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结晶,采用和推行先进标准是难得的技术转让,当我们采用了这些先进标准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应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应解决标准化问题。3.7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维护我国的商品信誉和人民的权益。在国际贸易中

10、,一种很重要的贸易壁垒是技术壁垒。它主要是以商品质量标准及其生产企业质量体系限制不需要的商品进口和限制销售。WTO/TBT协定允许各国政府在保护本国的国家安全、人民的人身安全或健康、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五大方面制定标准,实施技术壁垒。如:安全壁垒OHSAS18001、OHSAS18002、HACCP、产品安全认证、绿色壁垒ISO14000、信息技术壁垒电子数据交换、SPS措施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疫病检疫、合格评定程序、包装与标签、计量单位、商品条码等。我们可以利用标准建立技术壁垒,也可以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开拓我国商品销售的国际市场。三、程

11、序、原则和要求一制定标准的原则1.事实原则: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要脱离实际,盲目地求高、求新。2.用户为主的原则:在制定一项标准时,既要考虑有关企业和生产部门的利益,更要考虑使用部门和使用者的利益。3.科学先进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指标应平均先进,标准不能保护落后,不能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4.和谐一致原则:是指相互关联的标准要协调一致,衔接配套,并符合我国标准体系的要求。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下一级标准不能与上一级标准相抵触,各类标准中对同一标准化对象的有关规定应一致,同一标准中的表达方式应一致。5.时机适宜原则:即制

12、修定标准的时机要适宜,标准制定过早,由于客观事物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规律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可能会约束甚至阻碍事物的正常发展;反之,如果标准制定过迟,事物会向多样化自由发展,会出现许多不合理、不必要的品种,给制定标准时的统一协调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标准实施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人们通过长期的标准化实践,认为,制定标准的最好时机是在标准化对象的技术稳定、经济性较好的时候。6.效益最佳原则:制定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其中包括经济效益,要防止质量过剩。二、标准编写要求1.正确:容应准确可靠。2.准确:表达准确,数字准确。3.简明:容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4.和谐:上下级标准间

13、、同类标准间以及同一标准之间应相互协调。5.统一:表达方式统一,格式统一,文字统一。三、标准体系建设的程序1.建机构:指定机构、人员和负责人。2.制定工作方案。3.调研、收集资料:对岗位、管理事项、产品进行调查、统计,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度、标准及其他资料。4.编制标准体系表。5.制定计划:包括工作计划和资金计划及时间表。6.人员培训:包括三级培训6.1领导层:标准化基本知识,法律法规、标准化目的意义。培训目的是得到人、财、物的支持,提高标准化意识。6.2标准化专业人员:标准化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基本技能与方法。目的是正确运用,组织、指导标准化工作的开展。6.3一般员工:标准化目的意义。

14、了解标准化,得到工作上的配合与协作。7.编写标准草案:8.征求意见9.修改标准10.编写标准报批稿11.标准审批12.标准宣贯13.标准实施:实施前应做好人员、物资、资金准备。14.总结及经济效果分析15.验收。第二部分 企业标准体系一、GB/T13016-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1结构P42461.1组成单元: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单元是各相关标准,相互关联的标准化对象,对应着相关标准而不是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项目。1.2层次:共性标准在上,一般标准在下。2编制原则和工作方法2.1编制原则2.1.1全面成套由于标准体系是在一定围的标准按其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因此,在这个围

15、,应充分研究当前能预计到的经济、科学、技术及其管理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各种事物和概念,力求应有的标准全面成套,即:将这一围需要协调统一的各种事物和概念全部覆盖,彼此相连,协调配套,成为有机整体。2.1.2层次恰当根据标准的使用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应在大围协调统一的标准不应在小围各自制定,达到体系组成尽量合理简化;不应在大围协调统一的也不要强求安排在高层次上。如基础标准应放在高层,环境标准放在中层,某一专项产品标准应放在下层。2.1.3划分明确体系表不同的行业、专业、门类间或不同的系统间的划分,如: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主要应按社会经济活动性质的同一性,而不是按行政系统进行划分。就企业标准体系而言,应以生产经营过程各环节划分,而不是按部门、科室制定。应按标准的特点,而不是按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的特点进行划分,不应将标准体系表编成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分类表。2.2工作方法2.2.1调查研究应深入调查研究国经济、科学、技术及其管理的发展动态,各领域现行标准和发展情况,对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