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学术方法.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563745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复观学术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徐复观学术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徐复观学术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徐复观学术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徐复观学术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复观学术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复观学术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术方法:1. “我常常想,自己的头脑好比是一把刀;西方哲人的著作好比是一块砥石。我们是要拿在西方的砥石上磨快了的刀来分解我国思想史的材料,顺著材料中的条理来构成系统;但并不要搭上西方的某种哲学的架子来安排我们的材料。”徐复观主张通过读西方哲学的著作以训练和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以增强我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料的解析能力,并顺着材料中的条理来构成中国哲学思想的系统。他坚决反对那种假借西方哲学的架子以自重的做法。2. 学术方法是出自治学历程中所蓄积的经验的反省 方法的效果与治学的功力成正比徐复观的治学方法:知人论世(注意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中探索思想发展演进之迹(以动态的

2、观点而不是以静止的观点看待思想史);以归纳方法从全书中抽出结论;以抽象方法从结论中抽出若干基本概念,以这些基本概念去分析材料。3. 治学的态度比治学的方法更重要“决定如何处理材料的是方法;但决定运用方法的则是研究者的态度”。“因为求知的最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究其自身所含的构造。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的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开;才能真正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否则仅能算是一种猜度。”4. 实事求是 多多反省“即是自己在某一时期,觉得是从实事上求得了是

3、;假定随时日之经过二学问有了进步,或有了新材料的发现,便会不一定再觉其为是的。在此情形下,有反省力的人,便由对自己过去的某种结论的否定而前进了;固执己见,而自矜为莫作调人的人,便会花费宝贵的岁月,为自己过去的错误做辩护的工作,这是非常可惜的”编辑本段治学方法徐复观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治学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知人论世他认为思想史的研究就是把古人的思想向今人和后人作一种解释的工作,古人的思想必与古人的品格、个性、家事、时代遭遇等有着密切关系,将这些关系考证清楚,做到知人论世是解释工作的第一步。在历史中探求思想发展演进之迹他认为不仅思想内容是由发展演进而来,而且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也是由

4、发展演进徐复观著述而来。因而“只有能把握到这种发展和演变,才能尽到思想史之所谓“史”的责任,才能为每种思想作出公正正确地定位”。以归纳方法从全书中抽出结论他认为在这步工作中,应首先细读全书,在训诂、校勘、版本等问题弄清楚的前提下,加以条理,加以分析,加以摘抄,加以前后贯通,左右比较,得出可信的结论。这一步工作可以说是从局部到全体。以抽象方法从结论中抽出基本概念以这些基本概念去分析材料。他说:“每门学问,都有若干基本概念。必先将有关的基本概念把握到,再运用到资料中加以解析、贯通、条理,中国著作的传统,很少将基本概 念,下集中的定义,而只是作触机随缘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常限于基本概念某一方面或某一

5、层的意义。必须由完善周密的归纳,虚心平气的体会,切问近思的印证,始有得其全,得其真的可能性。”这一步的工作可以说是从全体到局部。这四点是徐复观长期勤勉治学的结晶,也是指导其治学操作过程的基本方法。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徐复观认为,研治中国思想史或者要写一部像样的中国思想史,“第一,必须读书读得多,读得实在。第二,必须受有思想的训练。第三,必须有做人的自觉。”编辑本段学术风格作为现代新儒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徐复观以独特见解治中国思想史,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虚实结合的中国思想史徐复观先生不肯研究纯哲学,嫌它太空,也不愿意单纯考据,觉得那样太死板,因此,他选择

6、了中国思想史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徐先生早年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曾受到黄侃等国学大师的严格训练,在中徐复观研究国文史哲方面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使他有可能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实实在在的考据。他留学日本时,深受河上肇的影响,通过日译西方著作,学习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中西文化的结合,形成了高居其上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使他在研究中国思想史中颇多创见。化腐朽为神奇。一般的资料,在新的思维方式下,立刻焕发出万丈光芒。儒家的礼教被许多人认为是吃人的礼教,道家的道论被称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在徐先生的眼里,儒家的礼教成为道德主体,道家的道论成为艺术主体,而反观西方文化,则是政治主体和知性主体

7、。东西本来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怎么可以用西方的政治主体和知性主体来评价道德主体和艺术主体呢?当代新儒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要跟疑古派的破坏文化的行为作斗争,由于一些新儒家只能呼吁,不能在考据方面与疑古派对抗。徐复观先生在黄侃指导下,受到严格训练,有考据功底,对疑古派来说,是一颗克星。在两汉思想史中,考据和分析,都有独到之处,因此被称为他的代表作,学生视为经典。哲学理论太虚,历史考据太实,徐复观挑选哲学与历史结合的不虚不实的思想史作为自己专攻的对象,果然取得象两汉思想史那样的丰硕成果。中国艺术精神也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庄子的道与艺术精神徐复观于1965年8月18日写完中国艺术精神

8、自叙 ,标明他对于中国艺术思想的开创性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成果。翟志成说:“徐先生在治思想史上筚路蓝缕之功,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守故,也是创徐复观论述新。他的中国艺术精神和两汉思想史,已成为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必读的经典。”这两本被称为“经典”的书,当然是徐复观先生的代表作。徐先生翻阅了一些西方文学、艺术方面的理论书籍,也阅读和抄录了关于中国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如美术丛书及其它画史、画论、诗文集、画册之类。光中国画册(集)就有三十种以上,其中故宫名画三百种则是难得的一种。经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自叙)徐先生说:“由庄子所说的

9、学道的工夫,与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所用的工夫的相同,以证明学道的内容,与一个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全无二致。“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地作;则庄子则由此而成就艺术地人生。(中国艺术精神第49页)庄子所期望的真人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许多人讲美学、论艺术,都是推崇西方某些美学家,似乎中国根本就没有美学,也就没有艺术家。徐先生的研究认为

10、,近现代西方学者论美学,与中国两千年前的庄子所谓道,可以相当。不能说中国不高明吧!与政治保持距离的学术徐复观先生早年从事政治活动多年,曾担任国民党军事指挥部任上校参谋、国民党军委高参等职。1946年复员,1949年到台湾。1960年,雷震请胡适与徐复观组织反对党,后来,雷震被监禁十年。徐复观虽然没有答应此事,但也说明他并非不问政治的学者。在蒋介石七十寿诞时,徐氏写了我所了解的蒋总统,刊在自由中国上,印了11版,颇有影响。他由于政治原因而被迫退休,在台湾失业,只好到香港,寓居九龙,卖文为生。徐复观研究从徐复观自己在忆往事中的说法,也说明他并非不关心政治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学者。他说:“我所处的时

11、代,也压迫我的良心不能不写些政论性的文章。”这个良心就是政治良心,这些政论性文章正是针对现实政治的。他说:“有的杂文,却是在拿起笔时,忘记了自己身家吉凶祸福的情形之下写出来的。”这并非危言耸听。他的杂文,抨击政界要人是很激烈的,也是投枪和匕首,危险性比鲁迅时代更大些。徐复观如此关心政治,学术与政治联系如此密切,为什么却反复提倡学术必须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呢?原来,我们对“距离”有不同的理解,才有这种误会。徐复观自称:“在民国29年(1940)以前,我的思想,受马、恩的影响比较大,到了29年以后,我虽然放弃了马、恩的一套,但对民主政治并无了解,并无信心。到了38年(1949),我才摸到民主政治上

12、面,成为我后半生政治思想的立足点。(忆往事第174页)。徐先生1937年在日本读了很多日译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名著,其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兴趣颇大,深受影响。后来,由于共产党内部矛盾的揭露,错误路线的破坏,再加上国民党的宣传,他开始动摇,动摇于国、共两党之间,虽然身任国民党上校参谋、少将参谋,从思想意识上,仍然走的是“中的政治路线”。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国民党上上下下都在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上下各方互相埋怨是很自然的事。蒋介石认为党风不正,脱离人民,所以到台湾后,承认过去“已彻底失败”,今后要从新造党,“彻底改正作风与领导方式,以改造革命风气”,清除那些不合格者。同时也从共产党那里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夺取革命的胜利。而一些学者总结教训,他们不约而同的有一个新趋向,即是“认定只有民主政治,才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忆往事)上面要统一集中,下面要民主自由。徐复观赴台后办了民主政治杂志,并发表文章,宣传民主政治,抨击专制政治。后来,这些文章汇集成学术与政治间(甲、乙)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