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56326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后篇一起巩固课时作业建议用时:80分钟实际用时:分钟满分:80分实际得分:分一、内容理解题(7分)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C.中国家

2、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答案BD解析B项,“乡人不

3、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D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可以说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制的社会”。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

4、“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答案D解析A项,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5、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力机构,所以错误。C项,“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错误,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故错误。二、材料概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

6、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

7、,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3.依据文本,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5分)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需要把

8、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看,“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由此可分析出“涟漪效应”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便是“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4.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斯隆领导通用公司注重与部下关系的平衡;举例论证,正面证明“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这个例子出现在选文的第4段,而这一段的中心观点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而“斯隆领导下的早

9、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是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一个典范,作者以此为例子,证明的就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这一观点。5.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5分)参考答案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使人沦入庸俗。圈子情结会影响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受、产生腐败。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解析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圈子”化危害性的相关信息,然后逐一归纳得出答案。第3段可筛选出“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

10、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信息,第4段可筛选出“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决策的客观性”等信息,最后一段可筛选出“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归纳,即可得出答案。三、阅读理解题(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

11、,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

12、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

13、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

14、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6.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

15、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答案C解析A项,概括不全。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项,说法绝对。“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6、()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答案C解析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