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单招试题.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2549052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单招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职单招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职单招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职单招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职单招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单招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单招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市中职高职单招语文模拟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单项选择题 共2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复辟(b) 针砭(bin) 濒(pn)危 岑(cn)寂B、单(shn)于 瞠(chng)目 鞭笞(ch) 憧(chng)憬C、辍(zhu)学 簇(c)拥 玷(din)污 踱(du)步D、佝(gu)偻 刽(gu)子手 巷(hng)道 僭(jin)越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按部就班 扬长而去 相形见拙 穿流不息B、出类拔萃 入不付出 万事

2、亨通 貌和神离C、迫不及待 病入膏肓 断壁颓垣 不胫而走D、轰堂大笑 骁勇善战 不可思议 心浮气躁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B、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啊!C、矮桩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宜用机器统一收割。D、一个月后,他终于闯过危险期,又一次起死回生。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玛蒂尔德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懊恼地把请柬 在桌上。所有的男宾都 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 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A、 丢 注视 高

3、雅B、 扔 盯着 雅致C、 抛 瞧着 典雅D、 放 打量 优雅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赵明把信认真读了两遍,指着一处对我说:“这句话说重了。”B、新闻工作者要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C、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领导介绍,三峡工程没有出现一起贪污或挪用现象。D、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B、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身也是真理。C、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技术信息,较强的工

4、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D、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比喻 B.(1)对偶、讽刺 (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 C.(1)夸张、比喻 (

5、2)比喻 (3)引用、比喻 (4)夸张 D.(1)对偶、夸张 (2)夸张 (3)引用、比喻 (4)象征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白做人。B、他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山区小学就教十余年。C、承蒙您来拜访,欢迎欢迎。D、先生辱临寒舍,甚感荣幸。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B、莫泊桑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C、老舍,原名万家宝,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D、念奴娇赤壁怀古这

6、首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10、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叙写了贾府人物的出场。B、舒婷致橡树诗中的“我”即橡树,是新时代男性的象征。C、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凭借,使用联想,把故乡这些平凡的生活贯穿起来,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怀念。D、邹忌以自家之事设喻类比国家之事,使齐王从中认识到自己长期以来深受蒙蔽,从而收到了很好的讽谏效果。第II卷(非选择题 共80分)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选段,回答11-14小题。(8分)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

7、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11、本选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分) 12、引用汉武帝曾筑扶荔宫这一资料,意在说明什么?(2分) 13、请分别解释下面两句话中“造化”的意思(2分)密移造化出闽山: 造化钟神秀: 14、文中三例

8、荔枝在历史上曾经北移的三个地点分别为( )(2分)A长安、福建、江乡 B成都、长安、阙下C长安、开封、常熟 D长安、阙下、常熟阅读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段,回答15-19小题。(10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

9、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15、下列语句,哪些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忍直接说出,而用“讳饰”的手法把悲痛的心情表达出来的。正确的一项是( )(2分)停止思想

10、了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A、 B、C、 D、16、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 _论证方法,意在强调_ _。(不超过20个字)(2分)17、依次填入第三段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所以 由此 和 因而B、因此 从而 和 而且C、所以 由此 以至 而且D、所以 从而 以至 因而18、第三段中加点的“这个基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19、请概括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2分)第一个发现是_ _(不超过8个字)第二个发现是_ _(不超过4个字)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回答20-24小题。(10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

11、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n)女,荡舟心许;鷁(y)首徐回,兼传羽杯;棹(zh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

12、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20、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1、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2分)22

13、、文中“过人头”上引号的作用是 。(2分)23、从全文来看,“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句中“到底”一词表现出了作者 的感情。(2分)24、末尾处“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阅读劝学语段,完成25-30小题。(12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君子生非异也26、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为击破沛公军C若入前为寿 D使子婴为相2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