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545827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校企, 校产, 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刘铸 宋志海 闫峰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 (沈阳 110000)摘 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是当前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既能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必将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阐述了当前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内涵和现状,结合当前已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高校要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办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基本思路。关键词:

2、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引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2010年6月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60万人,人力资源数量巨大。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提升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校企、校产、校地” 合作不仅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能全面得提升高

3、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具有无论对高等教育本身,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一、高校开展“校企、校产、校地” 合作的重大意义(一)开展“校企、校产、校地” 合作是推动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确立以来就明确了其三大功能:即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服务社会,三者密不可分,其最终目的都将体现在服务社会上。大学只有与社会紧密互动,才能彰显自身价值,真正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一方面能够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促进地区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功能与成就。另一方面高校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

4、求情况,参照社会用人需求信号改进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发展的有机结合。(二)开展“校企、校产、校地” 合作是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全社会都感到就业压力巨大。但是也充分表明,当前我国高素质人才总量庞大,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够有效地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人才需求,充分发挥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变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开展“校企、校产、校地

5、” 合作是促进地区和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能够极大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积极推进大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吸纳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种模式也是企业支持大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也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校企、校产、校地”的内涵和现状(一)基本内涵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

6、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百度百科)。2.校产、校地合作校产合作和校地合作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探索还很少,但是实际工作中好多院校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本文基于研究目的,给出如下定义:校产合作的内涵是校企业合作概念的进一步深化,是指高校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部门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提高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合作方式。校地合作是指高校围绕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方

7、政府合作,在深入分析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基于人才的胜任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地区发展的人才,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合作方式。(二)总体现状1.高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1)“企业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任务。学校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2)“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8、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3)“实体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立足于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创新为目的,主动与学校相互渗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这种合作模式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2.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1)平行模式。平行线模式即是说学校与企业在研究阶段是独立发展,只是在研究结果的处理阶段,企业通过技术市场买入科技成果。企业通过国家部门、

9、地区或行业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难题招标会等购入技术成熟较高、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成果,以促进企业的发展。(2)研发模式。校企合作研发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经费、高校出人力和部分设备,在高校建立“研发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尽快商业化。(3)整合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国家产学研工程”,按各自的优势组合,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协调下,共同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现在,这种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它不但解决了技术研发所需的资金投入问题,而且也为未来技术的运用提供了重要而核心的保障,确保计划的顺利高效

10、的完成。(二)校地合作模式1.与地方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如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于2003年提出与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共同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合作模式。主要是针对该城市的科技及其他需求,整合和调动学校的科技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为该城市提供全面的服务。目前,已经与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17个 城市(区)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2学校重点科研成果落户地方。如:清华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大型集装箱检查项目在地处北京中关村的同方威视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同方威视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安全检查系统专业提供商之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投产已于2008年10月初在昆山投产;“燃煤烟气脱

11、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项目,其改良面积达10万亩以上,已经覆盖吉林、内蒙古、宁夏等我国有碱化土地的大部分省区;新型结构 “大压机”项目在内蒙古北重集团、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成功实施等等。这些重点科研成果的转化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积极参与校地科技合作基金运作。一种是“地方政府主导、企业直接受益”的合作基金,如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等;一种是 “校地联合主导、校企共同受益”的基金如鞍山清华研发种子基金、铜陵清华产学研合作基金等。2006年学校科技开发部与无锡市锡山区合作设立了 “无锡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开创了“基金+基地

12、”的合作新模式。校地科技合作基金运作有效的促进了产学研工作,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为例,据统计2004至2009年,合作城市以清华大学为技术依托的专项资金项目有33项,总经费达27.02亿元。三、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实践探索新形势下“校企、校产、校地”的实践与探索将更加注重高校适应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办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强调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设置课程,特别是与企业共同谋划、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把解决大学生就业转变为发挥人才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高校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办学1.主动了解国家和区域

13、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1)国家发展战略: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主要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城镇化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国和平崛起战略。(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当前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合作区域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校生态经济区、甘肃循环经济、海南国际旅游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浙江大学坚持“

14、高水平,强辐射”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人才集聚、学科综合、成果丰硕的优势,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立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组织架构与合作体系,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在开放交流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一流大学建设的独特之路。 2005年成立校地合作处,专门从事校地合作工作。近年来,学校与杭州、宁波、绍兴等市和海宁、慈溪、余姚等县市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参与了百余次科技交流、技术咨询和项目对接活动,优化了区域科技创新环境。2006年,学校与各地方和企业新签科研合同超过6亿元。至今,学校已与浙

15、江省内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在部分市县合作建立了1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与浙江省内企事业单位签订实施的技术合同1万多项,开发和转移了30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合同金额20余亿元,创造经济效益初步估计250亿元以上。构建了一个以政府政策、资金为引导,以大学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模式。(3)辽宁主要经济发展战略:目前辽宁省的主要由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突破辽西被三大战略,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6个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即辽宁中部城市群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区、辽南沿海(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区、辽西滨海走廊

16、石油化工发展区、辽北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区、辽西北生态整治与脱贫致富区和辽东生态屏障建设保护区。本溪的产业集群是中草药苗圃,率先进入的是沈阳药科大学,它把自己的一个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到本溪的这个中草药苗圃里来进行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申请了一个新药创新平台,第一期投入8000万。辽宁中医药大学立即跟进,也和本溪市政府在中草药栽培、加工、炮制等几个方面,都做了很多项目。(4)产业振兴规划: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从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构成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局部、因意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并决定经济全局发展的局部或因素,而相应做出的筹划和决策。2009年以来,一共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主要有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纺织产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业、石化产业、轻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物流业振兴规划。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市的产业集群对接,建立光伏学院。辽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