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253084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的心理起源与发展本章提要1、心理的起源和发展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人们发现,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停止,于是就认为心脏是精神活动的器官,把精神活动称为心理活动。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就把心脏当作思考的器官。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是脑而非心脏是精神活动的器官。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提出了“脑为原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聚”的论断;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他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病理的临床研究,也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著名论断。

2、认为脑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在脑而不是在心脏中进行的。这与现代心理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吻合的。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一、动物心理的起源和发展动物心理是随着动物的进化,当动物出现神经系统后而产生的。动物心理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水平。根据动物神经系统进化的程度可把动物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感觉阶段这一阶段的动物能对信号刺激的个别属性形成稳定的反应,能形成初级的条件反射。这一阶段的动物包括: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如水螅,具有简单的索壮中枢的环节动物如蚯蚓、蜘蛛,出现脑神经节的节足动物如蜜

3、蜂。如使用只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水螅做的实验表明,经过多次反复,水螅可以形成以灯光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如环节动物蜘蛛,当蚊虫触及并粘着蛛网时,蚊虫就会拼命挣扎,从而引起蛛网颤动。蜘蛛就会感觉到这种颤动,并迅速前去用蛛丝缠住蚊虫而将其吃掉。实验:实验者用镊子夹住蚊虫的翅膀靠近蛛网,引不起蛛网的颤动,这时蜘蛛不做任何反应。实验者用震动的音叉接触蛛网,引起蛛网颤动,这时蜘蛛照样奔赴现场,用蛛丝将音叉一圈一圈缠起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蜘蛛反应的只是蚊虫的个别属性引起蛛网的颤动,而并非蚊虫的整体。这只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方式感觉。同样的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蜜蜂采蜜。蜜蜂采蜜时内部有着

4、严密的分工,它们派出一种侦察蜂去寻找蜜源,当侦察蜂发现了蜜源鲜花后就飞到基地上空,并飞出一种舞蹈模型,当工蜂看到这种舞蹈后,就会根据这种舞蹈的形状,从而判断出蜜源的方向、距离,前去采蜜。但是,实验者用电子蜂模仿侦察蜂,作出同样的舞蹈模型,工蜂看到后就会不辩真伪,作出同样的反应,尽管那里并没有鲜花。可见,工蜂只是对侦察蜂的个别属性舞蹈模型作出反应,而并非侦察蜂的整体。上述事实说明,即使最简单、最初级的心里现象,也是物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才会有的现象2、知觉阶段这一阶段的动物不仅能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映,能对刺激的各种属性综合地作出反映。处于这一阶段的动物主要是脊椎动物,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

5、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它们的神经系统已经比较集中和完善,并且有高级的复杂的中枢大脑和脊髓。处于这一阶段的动物不仅有自己的本能行为,而且通过学习可以习得许多个体行为,积累一定的个体经验。实验:把生下来就进行人工断乳的小猫分养在不同的笼子里,并分别以大白鼠、野鼠和田鼠与它们在笼中作伴。经过大约三个月的喂养,只有三只小猫出现了捉鼠行为,但都不伤害与它同住的那一类的老鼠,甚至有的小猫还保护同住的老鼠,不让别人动,出现了“保护老鼠的猫”。这说明猫捉老鼠并不完全是本能和天性,还受个体经验的制约,与后天训练有关。但是神经中枢大脑中没有边缘系统的动物如小鹅,其心理发展水平很较低,很多行为还只能通过

6、刻板的行为方式实现。(见彭书插页4“小鹅尾随研究者”)知觉就是对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处于这一阶段的脊椎动物较上一阶段的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它们能够将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反映,表现出心理发展的更高级阶段的特性。3、思维萌芽阶段处于这一阶段动物主要是高级的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这一阶段动物不仅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还能从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去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研究表明,高级的哺乳动物的大脑已相当复杂,有许多的沟和回,类人猿的大脑与人脑的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形态和结构上与人脑有96处共同点,但其重量则只有人脑的三分之一。处于这一阶段

7、的动物已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并能进行较低级的思维活动如动作思维、具体思维,同人类思维相比,只能算是思维的萌芽。前苏联心理学家利用黑猩猩进行了大量实验:把黑猩猩关在笼子内,外面放一水果,当它用手取不到时,它会从笼子的另一边拿到木棒,用木棒将水果拨进笼内取而食之。黑猩猩能把木箱重叠起来,然后爬到上面去取到挂在天花板上的水果。研究者将桔子放在细长的管子里,黑猩猩能够先将竹片拜成竹条,然后用竹条把桔子从管子中推出。一名科学家在东非考察黑猩猩时看到过这样一个景象:一个黑猩猩小心翼翼地选择树枝,并把侧枝全部折去,折成长短合适的长度,涂上唾液,插入蚁穴,直到将其中的所有白蚁吃光为止。上述这些实验说明

8、,高级哺乳动物已能从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再高级的动物也不能保存自己“精心”制作的“工具”,它们对工具的利用是一次性的。这与人类制造工具有着本质的差别。因为不能保存工具就不能保存上一次的劳动成果,再一次使用工具时,就要重复上一次的劳动,因而,就不会有进步。一对美国的科学家加德纳夫妇,研究了黑猩猩能否掌握语言问题。他们利用聋哑人的手势语训练一只黑猩猩,经过4年的训练,它学会了160个手势词(主要是名词,还有动词、介词、形容词、代词等),并能按语言规则组成短语与人交谈。而且经过训练的黑猩猩可以教其他没经过训练的黑猩猩学习这种手势语。这说明黑猩猩的智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9、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但是,它们的思维离不开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和需要,还不能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以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基础的,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是存在着根本区别的。人类能掌握在意识支配下的语言,而动物尽管能掌握一些语言符号,但这同人类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所学到的手势语只是一种经过训练而形成的多级条件反射,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它才能作出某种手势语,它不可能在意识的支配下,随心所欲地使用这种手势语,更不能创造语言系统,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思维只能是具体形象思维,而不可能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被

10、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是,人脑不能自发地产生心理,必须在客观现实的刺激作用下,人脑才能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映象。(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客观现实是指在主体之外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一定内容的,其内容不管简单还是复杂,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其源泉。例如,人的头脑中树的形象,是看到各种各样树的结果;人的眼睛看到了五颜六色,于是就形成了颜色的概念;盲人由于看不到光,因而就难以形成颜色的概念。一个人如果生来就脱离客观现实,那他就不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一个现代“野孩”(研究者为她取名吉妮),在她出

11、生后十几个月即被父亲野蛮地隔离起来,只给她吃婴儿饭,不准家里人与她交谈,甚至不准家里人高声交谈。在她十一岁半被发现时,她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智力水平仅达一岁婴儿的水平。吉妮生活在人类社会一个特定的“真空”里,缺乏社会环境的刺激,失去了心理的源泉,因而她的心理只能停留在婴儿水平。同样,一个成人尽管已具备正常人的心理,如果长期脱离客观现实,离开丰富的外界刺激,其心理也会变得不正常。西方一些人所做的感觉剥夺的实验说明,如果长期剥夺一个人所能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他就会出现时空观念混乱,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情绪烦躁不安等症状,根本无法维持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二)人的心理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劳动是制造工具、使

12、用工具的社会性活动,劳动使猿变成了人。在劳动中,古类人猿学会了直立行走,前肢与后肢有了分工:前肢逐渐成为专门抓握和操纵物体的器官,后脂则成为专门支持身体行走的器官。由于直立行走,类人猿的身体姿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骨盆降低,头部抬高,眼、耳的位置提高了,视野更加开阔,摄入大脑的视觉信息急剧增加。这样,随着手、眼、耳等感官摄入信息的增加,大脑皮层处理信息的能力日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脑的反映能力越来越发展了。同时,在共同劳动中语言产生了。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在同自然斗争中,迫切地需要语言交际。由于直立行走,使类人猿的发音器官得到了改善:声带和肺不再受压抑,口腔变大并与声带形成直角,舌头活动更

13、加自如。逐渐具备了人类口头语言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抽象思维阶段,人类有了抽象思维,才有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前景并形成自我意识。可以说,语言是人的心理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三)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途径人不仅是自然实体,更是社会实体;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更重要的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果不参加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脱离人类社会生活,即使具备了正常人的大脑,有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仍然不会有人的心理的发展。如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印度发现了两名被狼抚养长大的女孩。经推算,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她们被刚刚发现时,不会

14、说话,不能站着走路,听不懂人的语言,吃饭时象狗一样爬在地上舔食;将人给穿在身上的衣服撕烂扔掉;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生活习性完全是狼的习性。小的不久死去,大的一直活到17岁。尽管经过细心的照顾与教育,这名大的女孩两年才学会站立六年后学会直立行走,七年学会了45个单词。死前只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狼孩由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因而无法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同样,一个人如果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的实践,不参加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人的正常心理也会退化,变得不正常。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从中国强拉了大批华工到日本做苦工,其中山东省高密县有一个叫刘连仁的华工,因为忍受不了日本矿山主的奴役

15、,逃望北海道深山老林,过了十三年茹毛饮血的生活。在1956年他被当地猎人发现时,语言十分困难,不能说话,坐着睡觉,已不属于正常人的心理状态。但是,因为刘连仁在逃望北海道之前,已经具备正常人的心理,虽然经历13年的非人生活,但是经过训练,仍能恢复正常人的心理。(四)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象镜子那样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有着不同生活经验、文化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无论在广度、深度、侧重点上都会有不同的反映。同是一棵树,画家看到的是艺术的美,文学家看到的是诗意的美,木工看到的是实用的美,生物学家看到的是科

16、学的美。不妨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墨水倒在一张白纸上,从中间对折后展开即成为一张没有任何意义的画。凉干后,你可以让任何人来描述这张画,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描述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心理的反映是主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都带有个性的折光,有着个性的特征的。着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能动性的表现。三、意识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心理反映具有不同的形式。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用语言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它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实际生活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一、意识的基本特征(一)言语觉知性尽管心理学家对意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意识是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对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是能够觉知到的。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觉知。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