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252938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诚信德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实践课程纲要六三班一、开发背景:1、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坚持德育为先。立 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诚信是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的核心。自古以来,我国就把诚实守信的品德作为立身之本,交往之道 做人之基,加强诚信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理念。诚信也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 规范,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诚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课程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学 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需求、

2、兴趣是校 本课程开发的起点。诚信德育德润童心校本课程的实施秉承了“做适合学 生的教育”的办学宗旨。2、整体规划 有序落实学校德育千头万绪,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活动,从校内教育到校外延伸,从 学生引导到家庭、社会共育内容、形式、方法等都十分丰富。每学年,上 级部门有明确的推进重点,而学校在贯彻落实的同时,又必须根据校情、学情 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学校德育须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入手, 进行整体规划,既有相对稳定,又有即时生成,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 展。3、课程引领 提高实效二期课改实施以来,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以课程为引领,开发校本 推进德育,不失为统筹思考、扎实开展的有效策略。

3、校本德育课程是以学生现 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 建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实施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的 开发,既有基础型课程中学科教学内容的拓展,又使既定拓展与即时拓展相结 合,并延伸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同时,在科目设计中涵盖了学校德育的主要 内容,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有效提升德育效果。4、强化意识 提升师能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亦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实施操作,更能从课程构建的层面 思考,不仅知道怎么做,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做,怎样做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更能对学生进行综

4、合性培养,较为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校本课 程建设十分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建立课程意识,更新知识结构, 改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教育,一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知道诚实守信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如果不诚信,受到伤害的人不光是别人,还有自 己;不仅仅是个人,还有群体与社会。二是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 言而无信的人会给对方带来不悦,失去别人的信任,感知诚信的内涵,愿意做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三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例,感受社会 各种主体对诚信的期待,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剖析和对比,懂 得诚

5、信是现代商品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遵守相关规则的必然要求,懂得诚信是 现代社会中的一条法律原则,是各行各业人们要遵守的基本法律行为准则。(二)具体包括1.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1)了解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要求。(2)知道少先队基础知识、队史等,了解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知道身为学生、小家人、小公民的责任。2.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能够以日常生活学习物品为载体,进行创造性思维。(2)经历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尝试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交 流的过程,感悟学会思考、主动实践、体验反思。(3)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6、1)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懂得感恩、自律自育。新郑市郑韩路小学 课程纲要(2)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感受进步、成功的乐趣。(3)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初步形成求知创造的欲望,拥有团结协作、勇于攀 登的精神。三、课程安排:诚信走郑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 目内容与课时安排形式培养目标诚 信 走 郑 韩四 年 级走进家乡一 新郑(2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 合实践活动,可选择 小课题设计实施。感悟收获的乐趣,体验大自然的美丽。进 行描写秋天古诗词的收集、展示。让绿色永驻 校园(2课时)了解春天,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进行描 写春天古诗词的收集、让校园更美丽。向雷锋叔叔学习(3课 时)

7、我们要学的,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而不是 走过场。学雷锋,是学一种精神,舍己为 人,助人为乐;学雷锋,是学一种态度,勤 勤恳恳,踏踏实实;学雷锋,是学一种韧性,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我们要做的,就 是把学雷锋落到实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气氛,建设我们美好 的家园。黄帝故里(2课时)了解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历史、 变迁历程和发展、繁荣的景象。知道中华 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 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五个区 域特色文化,会交流、分享、展示。做环保小卫 士(2课时)了解消防队叔叔刻苦训练的情况以及防火 的基本常识;指导学生提高自救能力,提 升安全意识。教

8、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 命。走进新郑 博物馆(3课时)走进新郑博物馆,感受历史悠久郑韩文化, 激发学生对郑韩文化的热爱,使之得到更 好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团队协作完成各项 参观任务,以主题汇报会培养说活、交流、 动手制作的能力。走进始祖山(3课时)了解郑韩文化,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增强 学生毅力。四、课程安排说明:1、德育校本课程来源于学生的需求、思想实际等,而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 变,加之每个学生个体各不相同,内容设置上有着既定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特 点。同时,内容中还留有一定的余地,供师生在实施过程中,共同协商萌发新 的学习内容或载体,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的效果不断加以补充和调整。2、校本课程将各

9、类德育抓手纳入其中,涵盖面广,其目标、内容等是相辅 相成的。每个科目的活动设计,在形式及方法上各有侧重,具体环节的操作上 也应有技法侧重,以避免单一的方法造成学生的兴趣减退。3、校本课程中“家长学校”是针对家长设置的,虽然家长是实施主体与对 象,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在内容安排及操作形式上都应将学生纳入其中, 共同参与,提高实效。五、课程实施:1、与需要相结合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在各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虽有 既定或生成的内容,但仍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想法,在并做适当调整。同 时,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活性、兴趣性 探究性原则,通过自主体验、交流、

10、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落实目标。2、与生活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尊重学生个体,在了解其 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兴趣爱好等基础上,使课程实施生活化、儿童化,趣味 性、多样性、可选择性,贴近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活动、 感悟、成长。3、与学科相结合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根据各学科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共性 与个性,挖掘内涵,找准结合点,使课堂教学与校内外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 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有自信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运用知识 技能动脑思考、动手体验、收获感悟,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4、与阵地相结合注重课程实施与教育阵地相结合。校内外的教育阵

11、地林林总总,有些看似新郑市郑韩路小学 课程纲要 缺少充裕的时间(晨会、红领巾广播等),有些又似乎无声无力(橱窗、板报 等),但是,环境影响的力量、持之以恒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实 施应充分利用各类阵地,借助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内心体验和收 获充分展现出来,让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均得到充分发 展,以达到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六、课程评价的设想:(一)评价的依据1、激励性原则:注重对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点滴进步、积累的经历进行肯定,通过评价去 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其学习热情,因此在评价时遵循“激励原则”,让 学生可以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2、多元化原则:评

12、价的内容是多元的,注重评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态度(参与度、积极 投入的程度),也关注他们活动后在原有水平上的收获与体验,如此调动其积 极性,更为热情地投入。3、互动性的原则:在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 生围绕课程的目标,主要从设想、作品、进步等体现显性评价,而教师的评价 则可做到多角度,多侧面,如: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发展水平等,给予学生 客观的总结性评价。(二)评价的形式1、“最美诚信学生”活动:根据学校育人目标,“星级学生”评价与争创 “美德少年”结合,用具有直观形象的“争星光荣榜”“诚信美德星”进 行即时评价,引起学生兴趣。2、展示与交流评价:学生与教师在同一平台进行交互学习,既锻炼自我表 达能力又能帮助同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3、成长记录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